星期五, 十二月 21, 2007

“二百五”和“三八”由来的一个新解

  先列一下网络上已经有的资料吧:

1、《 据说,“二百五”可能有这么多的由来》
水云幽梦
  说法的一种: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 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4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4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1000两黄金,你们4个人各分得多少?”4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二百五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还有: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名,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 伍佰增为两名,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将他们共称为伍佰,于是单个伍佰就被戏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 竿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竿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有科学根据的一种:
  比较有根据的说法来自中国的货币计量单位。过去的银子10两为一锭,500两为一封,250两即为“半封”,谐音“半疯”。时间长了,民间渐渐用“二百五”(半疯)来形容那些愚蠢、莽撞之人。
2、《“三八”的由来 》
  “三八”和“半头生”,都是标准的台湾“省骂”,相信每个人都曾听过,甚至挨过。
  所谓“三八”,据记者的了解,应该是专门用来骂女性的,意思是“这个女人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
  “半头生”,就是骂男人的专用词了,意思也跟“三八”大同小异。
  台湾的先民,怎么会想到用这些怪里怪气的字眼来骂人呢?
  原来,连这两句台湾的“省骂”,也是当年的大陆移民从“唐山”带来的!
四十年来专事研究中国谚语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的《台湾礼俗之特彩》一文中,已经为“三八”和“半头生”二词,找到出处,该文指出:俗谓素性生 硬,作事乖张,曰“三八”,亦曰“半头生”。拊掌录:北部有妓女 ,美色而举止生硬,人谓之生张八。寇忠愍(即寇准)乞诗于魏野(宋太宗时入),野赠之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 相谙。俗谓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张八之排行,半头生即出自半生半熟之语。
  在中华民族的开拓史上,宋代是中原地区的居民大量涌入南部闽、粤的一段时期,闽粤两地的地形较为闭塞,中原移民世代沿用从老家带来的语言风俗,变化较少,最后再由“唐山”过台湾,把远在宋代的一句戏谑之语,普遍当成了任何人动口可出的骂人之词,当然是很合理的。

  另一种:
  闽南一带有一句俗语“三八”。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经或者行为、语言等方面不符合礼仪、道德规范的人。“三八”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腐败的清政府慑于八国联军的压力,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并开放宁波、上海、青岛、厦门、广 州等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从此,外国侵略者肆意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那时,厦门、泉州等地也驻有许多外国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国鬼子就成群结队到 处横行,有的开着汽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有的拦劫妇女施以强暴,有的拿中国人作为靶子练习射击,有的借酒疯殴打行人……真是无恶不作。中国人民对此行径非常 痛恨,所以一见外国鬼子就说“三八鬼子又来了”,赶快逃避。
  后来,“三八鬼子”这句话一直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了简便,就缩为“三八”。凡是遇到那些行为不端,语言粗鲁、不遵礼仪的人,人们就说:“这个人真‘三八’。”

  嗯,网络上的资料大抵如上。
  我这两天看《佛教手册》,突然发现“二百五”和“三八”这两句骂人话可能另有来头,不过此解比较毁僧谤道,先记载下来。
  《律宗大意》有句“具足戒者,僧二百五十戒,尼三百八十四戒”。另有句“僧戒广则无量,中则二十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百五十戒。尼戒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百四十八戒。”,这是说别戒的,也就是说男女不同。至于比丘尼的戒律到底是“三百八十四”还是“三百四十八”条,我看《律宗大意》也自相矛盾,不过我看《佛教手册》中说到的是“三百八十四”这个数,看来是把通戒和别戒放在一起说了。这个二百五十戒和三百八十四戒都是止戒和持戒的总数,乃通常说法,在中国这种佛教文化深远的地方,民间应该早有耳闻或者已经领教过了。
  不管佛教本身如何高尚,律宗如何博大精深,民间仍然是以出家为耻的,平时开玩笑的时候就说到了“不成我就出家当和尚去”这样的谐谑语。《红楼梦》高鹗本中说到了惜春要削发为尼,贾家以此为耻,认为大户人家世袭侯爵竟然出了个出家的人,是对不起祖宗的。可是惜春说如果不能出家那就去死,总归这条命不能留在红尘处,贾家无可奈何,就收拾了栊翠庵给惜春圆满。嗯,其实曹雪芹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已经说到了贾珍的父亲贾敬出家的事儿了,不过他是学道,不是修佛,大多的意思也是为了躲个清净,追慕闲云野鹤,有些吃饱了撑得的意思在里面。这是外话,不提。总之,除了高僧大师之外,中国人对出家人大多是看不起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出家人破了“三纲五常”,与中国传统儒教相抵触的地方,骂人学在这个领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而且律宗是专门研究僧尼行为戒律的,如此也就是挨骂的要害所在了。
  不管尼戒为三百八十四还是三百四十八,总是可以简化为“三八”来代替,而且平常老百姓也没有那个心思来追究这个道理,只要顺口,对方明白即可了。用“二百五”和“三八”代替戒律,引申到出家人,从而说到某人乱了纲常为人不佞,等于说某人“你就守着那二百五十条过日子吧!”,就是这么一根筋不讲道理的,一辈子你也不会发达安乐,断子绝孙,等等。“三八”之意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说到的人少了,终归中国传统道德上在口头中还是很尊重女性的,而且女大当嫁,一般不会落入“三八”的圈子,骂也是要有的放矢的。而且中国比丘尼的行为往往与世俗女子相较更加乖僻,在人民群众中往往给人一种疯癫蛮横不易亲近的效果,由此“三八”从离俗戒律一说演化成了对泼妇的诅咒也是很有可能的。只是这种语言流传不远,结果只被南方语种保留了下来,并非只是在台湾,吴方言和闽粤方言中也是有的。
  看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在明清时代佛教徒往往不从事具体生产劳动,而本身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如此人们虽然对佛教中的佛爷菩萨敬重有嘉,但对真正的出家人是看不起的,他们成为了“无赖”“懒汉”的代名词。如此“二百五”“三八”这两个词在明清小说中出现过,也随着这个语言艺术流传了下来。
  如今的骂人话只讲“显义”,其“隐义”所指已经没有了文化根基,难以查考,所以如何解释也是无可不可了,我这种解释也是聊备一说。不过当别人骂你是“二百五”或者“三八”的时候,你还是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那里过于执拗了。信佛的人讲究一个空和放下,讲究一个“不执着”,可如果偏偏是“执着于不执着”了,那就是犯了死抱着两大戒律的教条主义错误,上升不到“无住定”,这“二百五”“三八”如此骂的也是恰到好处了。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