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 wrote:
>报纸上有各种医疗广告,治各种疾病神乎其神,一般理性的人对这种广告是不会认真研究的。 我岳母为省钱倒是情愿信这种广告,结果把病情耽误了。
>
>正如我们相信能量守恒就对各种永动机不会认真研究一样,只要主流看法地震不可预测,关于地震的预测不被重视就很正常,与官僚机构的弊端没什么关系。
>
>如果陈一文的报告对预测地震理论有一定的发展,通过这次地震他的理论一定会应用到未来的研究与预测中。但之前他的报告没被重视,不应该指责他人太多,更不能轻易上纲上线。
>
>
>
abc这段话我同意。一个科技成果从出现到承认,是需要勇气的,从承认到应用,同样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一个重大的新技术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论证就给予承 认和应用,这是很冒失的。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当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它往往是对传统思想传统技术的挑战,很多操传统技术的人如果不去 尝试新技术就会被淘汰,也就因此一个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受到的社会阻力也是很大的。诺贝尔奖也是对某个科研成果进行十几年的论证之后才确定它的价值 的。
俗话说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是如此。一本新经,可能当地的人已经有人会念了,可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总认为这种念法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这时来了一个外国的和尚,传道,他可能使用同一种方法来念这本经,但这会很容易让当地人接受,因为他是外来的和尚,是得到国外的认可的,当地人自然也就认 可了。这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总不会相信自己的身边某个平庸的家庭会掌握什么高精尖的思想,我就有这种经历。同样是写小说,我们单位的人就总是奚落我瞎胡写,而发表到杂志上 的写得很烂的小说他们却会读得津津有味。他们不相信自己身边的人会有搞文学的,一般认为我是在胡闹。除非我也发表,我也出书,我也出名,有了什么证儿,有 什么资格了,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实际上是郑人买履,只认尺度,不认身段。
如果陈一文们是院士,并且是资深院士,那么他们的话就有人听,就会有分量,他们不是,只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这可以怪人们势利眼,不过面对地震预报这种重大课题,接受一个新技术,确实是需要勇气的。这就看人们是否能够接受科学观念了。
正如abc所说,可能陈一文们的技术在将来会受到更多的研究,以验证它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人类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够实现的。我也希 望将来的地震预测研究人员们能够工作得更有成绩。同时也希望政府的科技部门在推动新科技的立项和应用上能够有一些勇气和魄力。
民众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可以很激进很奔放,可作为政府来说可能就会很保守了,因为政府要对很多很多人负责,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当民众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 接受了新思想新理论了,政府可能才会行动起来,去宣扬这个思想理论或者去阻止它。这就像字典一样,字典上的词汇更迭总是要比民间词汇更迭慢一拍,偶然出现 的新词可能生命力很小,得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这个新词是否能够活下来,再说是否编进字典里去。不过对于一个胆大激进的政府来说,可能编这本字典的速度会快 一些,可是字典版本的更迭频率也就相应的高,这对维持语言应用的稳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丰富更通畅来说反而是有消极作用的。存在一个成熟且有活力的新 词,但迟迟不被收录到字典里也是不对的,这往往也会影响语言上的交流——遇到一个新词,在字典上查不到,这就会让读者很迷茫了么。
这是社会心理问题,我感觉和政府有些关系,但关系还不是很大。我认为只有当社会普遍的对新思想新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去验证它,尝试它,推广它,能 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个新思想新技术形成坚定的信任,才能使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全社会的事情,单单指责政府有点儿道理,但还不是很充分,反而从 指责政府这件事情里我倒是看出了民间的惰性,民间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而单纯的依赖政府的指导了。这个惰性,我认为其根源还是在于民众的民主意识并不是很彻 底,还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
我前面说到的我们申请课题不力,也是埋怨政府不懂我们这一行,对核污染的治理科学了解得太少,不过我也觉得这也是社会对辐射防护知识的缺少所致,有很多东 西在我看来都是常识,可科普做得不到位,人们就偏偏的不知道。政府人员(科技部、科工委)虽然大多都是搞科学出身的,但他们对我们这行不了解,在这个不了 解的层面上他们和普通社会大众是没什么区别的。我想只有普遍的提高社会民众的科学意识,才能根本的解决这个问题,仅仅是派我们的几个内行去部里当领导是不 行的,因为我对这个是内行,对其他方面呢,还是缺乏科技常识么。
这两天我在编写“在泥石流、山体崩塌情况下的救援作业的工业安全和辐射安全注意事项”,就很深刻的感到自己对一些科技常识的匮乏。更何况我现在做的核污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冷门儿呢?这么想,我倒也不是很抱怨政府什么了。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上过“三防课”,防核防化防生物,据说现在还增加了紧急救助、工业防护和火灾水灾等等方面的知识,北京还有这样的科技馆。这是好事情,应 当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科技意识,了解更多的常识。这次的地震也是给人们上了一次很好的灾难防护课,同时我感到也普及了与地震有关的知识,或 许也有人在仔细研读预测地震方面的科技论文吧,那就更好了。地震把我们震醒了,祸兮福所伏。
时间
17:16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