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五月 13, 2008

关于音乐还有一个很可恶的“音乐细胞说”或者“艺术细胞说”。这可能是近三十年人们拒绝欣赏艺术所执的最多的说辞。

今年五一期间我去美术馆看画展。在出租车上我说我去美术馆。出租车司机很奇怪,问我是不是搞艺术的,我说我不是啊,我搞化学的。他问我你不是搞艺术的你去美术馆干什么,我说我去看画展啊。从司机后面的话里,能够感到他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仿佛只有我的什么细胞跟艺术挂上钩了,他才能想明白。

听音乐也一样,“艺术细胞说”严重的耽误了很多人接触美好的音乐。不能演奏、演唱就不能欣赏么?哪里来的逻辑?

还有就是很多人认为艺术就应该是高雅的,应该是高雅人才能欣赏的,平民就与艺术无关,这个在城市里尤其突出,乡村里还好些。跟朋友听音乐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这玩艺儿我听不了,我一向别人说到“音乐”他们首先反映出来的是我喜欢听流行歌曲。

我觉得欣赏艺术的门槛不是很高啊,有耳朵就听么,睁开眼睛就看么,听到了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了么。这里可能和小学时候的教育有关,小学时上音乐课,音乐老师总是要告诉学生们这个音乐里的子丑寅卯,仿佛只有这么听才能听懂,才算是听懂,仿佛听音乐还要拿一本儿说明书来才可以。当然看看书,知道一些门道、背景能够让自己更好的体会音乐,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不是必要的。

“艺术细胞说”中是有“精英文化”的阶级意识在里面的,结果就是把人民大众拒于艺术的门外了。这些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表达,是可以震撼很多人心的东西,但都因此而失去了观众。

我曾经试着给几个自称为“乐盲”的人听我收集的音乐,主要是莫扎特,我觉得他的音乐只要是个人都不会拒绝的。他们看到我的CD封皮上全是外文就首先产生了“我听不懂”的主见了,他们认为外文我都不太懂,外国音乐那就更不能明白了。不过当他们听到音乐似曾相识了,也就安静的听下去了,最后往往也会很高兴,说这曲子不难听。我给他们放中国民乐,喜欢听的人多一些了,可也仅限于“二泉映月”“梁祝”这样的电视里经常放的曲子,稍微陌生一点儿,就不能接受。

人们仿佛在心理上已经对欣赏艺术品建立了一道防线,只要不是大众的,时髦的,街边儿随时可以听到见到的,不是一律否定,就是说自己没有那个艺术细胞。

更不要说抽象绘画了。其实我感觉抽象绘画要比具象绘画更容易让人有所感触,尤其是表现主义的一系列作品,看那样的画完全可以放弃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画面的感受里去,可以说没什么文化的人也会做出很完美的欣赏的,可是这样的绘画往往都是首先遭到拒绝的。以至有人说现在最难出现的不是美术大师,而是一个会凝视的观众。以至已经有不少画家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个弱点,故意把自己的画搞得玄而又玄,以来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矫俗干名,看他们的画儿是需要听解说的,并且往往那个解说会长达数万言。

如何改变这个现实?我不清楚,我觉得让大量的孩子从小练琴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还不如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一些人类在艺术上的文明成果,尽早突破“艺术细胞说”的心理障碍。能够欣赏艺术,人生就已经快乐了百分之八十了,人生是不能缺少快乐的。

我接触过一个中央音乐学院吹法国号的学生,他只听圆号曲子,对其他的曲子也说自己欣赏不来,根本不听的。我觉得他实际上也不喜欢音乐,只是在乎吹号的技术,跟只会钉钉子的木匠没什么区别。如果学了半天音乐最后只为了一个技术,那我觉得还不如不学呢,一叶障目,反而失去了接受音乐之美好的能力了。

更有甚者,小时候受了刺激,一辈子“别跟我提音乐,一提音乐我就头疼。”,那就更事与愿违了。

小孩子学弹琴,除了锻炼演奏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理解的极限”,促进自己对世界的接受和理解,具备一个获得快乐的能力。即使最终基本功练不成我觉得也无所谓,得鱼忘筌么。做不了奉献者不是坏事儿,只要能够做个享受者就好。最终能够随着大乐团上台演奏的人终归还是少数,台下的观众是多数,如果一个乐团的演出,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还多,那情景多让人心酸啊。

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做出来的艺术品,是为了愉悦大众的,为了让这个世界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而人们不领情,仅因为自己没有那点儿可怜的“艺术细胞”,就只局限于空虚无聊枯燥乏味的生活里,这实际上是艺术家和观众两方面的悲哀。

我前几天跟几个朋友说想办一个杂志,叫《民间的艺术》,专门收集普通老百姓家庭自己的创作,唱戏的票友、绘画的业余爱好者、自己做风筝的人等等吧,我想鼓励人民大众的艺术信仰和热情,告诉大家自己身边儿的人都是艺术家,你自己也是艺术家,最后把那个“艺术细胞说”的阴谋给粉碎掉。人们热爱自我表现了,才能活开了,才能健康,世界才会更热闹更有人味儿。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