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六月 18, 2008

在mayacafe里对xw的回复

>xw wrote:
>唉,我说小朱老。咱是说自个儿土,可没说你,也没说聊斋。还有呢
>,说是陶潜的《后搜神记》,你来了个《搜神记》。
>
>够一根筋的。唐吉珂德?好事也是坏事,你六四那议论,也有点一根
>筋,象跟谁在闹别扭似的。练笔是可以,不过也不要过火了。
>
>当然,朱(小)老收集历史资料的精神可佳,再赞一个。
>

噢,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说的那个“土也没什么”也是指您的自嘲而言的,是安慰您的话。《后搜神记》我没看过,我说的“引搜神”之言并未考虑您说陶潜之事,而是另建一意以续写我的读后感的。可能这两处的话都是使您误会了哈。其实我另转一段且中间加了空行本就是想让读者看出下一段和上一段不是同一篇文章,或者说其言之所指贰也,是可以单摆浮搁的看的。

那个有关六四的言论我觉得写得还成哈,不把理说全了,且又要在文字里负载上我的情绪。辩论类似于打架,把对方全身上下都打遍了,用尽灵巧,不但自己累,对方也不一定会足够疼,不疼不痒即不爽,伤其十指弗如断其一指也。
用左手给对方右脸一个嘴巴,这是发势,这是很多人都掌握了的,大多数的辩论文章也仅此一个嘴巴而已,而发势仅相当于在纸上画了一个点,一幅画如果只有一个点,观众多少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宜进一步从此点有所发挥才可以产生更多的动作,那样才能有点儿意思。
打一个嘴巴发势之后,你还可以用右手打对方左脸一个嘴巴,这叫左右开弓,用得好了会使对方感到十面埋伏或者四面楚歌,籁发乎周遭,进而大响无声,用不好了或者对方理解力有限的话,只类似于按摩,不能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众筋齐动,众响齐鸣,自然声势浩大,很好看,很宏伟,但不一定实用。
打一个嘴巴发势之后,继续用左手打对方右脸,这就是“一根筋”的打法,不给对方行耶稣之诡为的机会。连续的攻击对方的某一个点,且手手稳准恨,往死里打,把那一点打烂了打穿了打透了为止,在对方无暇顾及身体其他地方,吮伤自舐的时候,稍微刺激一下对方的其他软肋,即可即刻毙之,此法百试不爽。
嗯,或曰“打架不在乎缺德”,也不在乎是否弘扬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只是打到死而已。我在“六四帖”中仅表现出了“一根筋”而没有拿出最后的一刺,乃我手下留情耳。
象罔君看我这个是不是在“练笔”呢?练笔如练拳,在论坛里练笔很有实战环境,比在自己博克里练套路拳脚要刺激得多了。
当然练笔的学问是很大的,我在《朱老剑客小说讲稿》里说的比较详细了,及到自己写小说的时候,仅是把自己的练笔经验总结一下发挥出来就是神奇密谱了。

而此读后感并非简单的练笔,我写诸多读后感仅是为了找到一种“自然之流”的效果,就是我前面说的“想到啥了就写啥了,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了”。一瓶子水,愣倒,自然能够把水倒干,可是不自然,如果是一瓶子棉花呢?非要把棉花倒干净,就得生拉硬拽了,就得挖空心思了,那样更是不自然,而且使用的理论工具还会把瓶子刮出小痕迹,影响了瓶子的健康,更是不好。只让瓶子自己倾斜,让其中的水自己流出来,这样定会有一部分水流不出瓶子而留在瓶子里,那部分留在瓶子中的水长时间不用可能会腐败变质,发臭发馊,但这样的水用来浇花是最好不过的了,也就只有留在瓶子里的那些水日后方才能有足够的肥力使生长出植物。瓶子中的水不倒也不成,刚看完某本儿书心中的想法如敧器满则倾,顺其自然的就让它倒出来,倒到一定程度了,此器自己就会端正了,不用很费心力,健康也保住了。
练此“自然之流”是为了找到“自然表达”的语言感觉,语言起自思想,语言表达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有语言所负载的内容,这相当于思想除了思维方式之外还有所思考的内容,思想能够自然的发生且表达出来了,之后再渐渐的修其圆活淡定,继而以此状态去做文章,心情通畅,不烦躁,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文学乃修身的一种,就像武术也不仅仅是为了打架,但又不可不会打架,其意一也。

我看书仅看别人是怎么练武的,至于具体知识,不刻意去记什么,等用到了再现查也来得及。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