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片]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杨声林唱”事件我的解释
我推理所用的证据材料需要大家自己去找来看:
1、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单
2、杨沛宜、林妙可、张艺谋、陈其钢的发言。
>阿拉丁燃灯 wrote:
>
>>朱老剑客 wrote:
>>看来是不止一个政治局领导认为杨沛宜有损国家形象……
>
>似乎弄反了,从陈其钢的讲话视频来看,政治局委员说:“林妙可的声音必须换掉”,而坚持用林妙可上台的似乎是张艺谋,,,,,
我也注意到陈其钢的这句话了。好了!我认为所有的谜题都解开了!
我先问两个问题,大家思考:
那么节目单上A角是杨沛宜,B角是林妙可,怎么解释呢?节目单在先,还是政委在先?
如果节目单在先,政委为什么只说B角,不说A角呢?分明是杨沛宜上场的可能大么,说林妙可用“必须”这个词干什么?而且如果只有一个政委说了这话,那么按照张艺谋的逻辑——三个领导说不好才能改——杨沛宜或林妙可完全可以真人真唱的(或者对自己录音的口形)。
如果是政委在先,那么节目单上的A、B角顺序怎么解释呢?
我现在试着给出一个解释吧,这场“假唱”的事儿差不多就可以解决了:
节目单上不只是A、B两个角色,而是还有C、D……等等,可以看出这是替补制的,因为实际在运动场上出现的孩子要比节目单上的多。用替补制的本意就是如果谁出了意外,就马上换上下一个号码的孩子上场。所有的A、B、C、D都录了音,且都走过台,彩排过。这时如果A、B角都出了意外,那么就上C角,那么顶黑锅的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女孩子而不是林妙可了。
很明显,杨沛宜换牙了,这是一个意外,且不是没有替补,所以马上上B角,林妙可上了,无可厚非。
但为什么仍然出现了杨沛宜的声音了呢?既然说有录音了,那就是一开始就打算好了要对口形。刘欢和布莱曼肯定也是对口形的,因为都有录音了,这是一个推论。而且杨沛宜的意外出得很突然,突然到了开幕式的声光组还没有来得及把已经确定好了的录音换掉。请注意林妙可说她是提前十五分钟才知道的这个消息,我想这孩子没说谎,她爸爸也证明了得到她要上场的消息很突然。也就是说林妙可当时确实以为放的是自己的录音,所以她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来唱的,这就是口形上稍慢的原因。
林妙可自己也说自己唱得还不赖。整个《歌唱祖国》的这首歌的时间是经过计算了的,要让送国旗的孩子们能够在这段时间走过运动场,那么这个时间掐得就要比较准,那么节奏就是事先定好了的。《歌唱祖国》原来是快板,现在变成了慢板,这对于所有的演员来说都是知道的,林妙可也知道,所以她的口形差得不大。我猜测她当时确实没有分清楚放的录音是谁的,因为她当时是真唱,只是因为没有麦克风,所以在那种大音响的环境下,她唱的什么只有她自己能听见。而且她也表示的确认为在自己的录音里唱得不错。
张艺谋也没说瞎话,开幕式现场的时候张艺谋定是很紧张的,以至于他在开幕式结束的时候没有及时反应过来录音没有换成林妙可的,他只记得林妙可替补上去的这件事儿。所有的替补,任何一个孩子,他都会称赞说她的歌声让自己感动,否则就不会选她们了,不是么?
我倒是觉得杨沛宜听说自己的声音出现在了开幕式上定是很惊讶的,所以她说她不遗憾,她当然不遗憾,本来是应该放林妙可的录音的,却放成了她的。
那么最后就是政治局委员说:“林妙可的声音必须换掉”,这是什么时候说的?又回到了我一开始的疑问上了。此时定是在彩排时候,因为从张艺谋的话里知道政委们是来看彩排的了。那就是节目单印出之前,如果在彩排的时候就印好了节目单儿,政委如果提意见要作调整,就要重新印节目单了。从节目单里看A角确实是杨沛宜,没问题。在彩排时政委说的那句“林妙可的声音必须换掉”,只能是一种情况,政委们考虑得比较多,已经想到了每个替补的形象和声音,在评价杨沛宜的时候提出了一些意见,在评价林妙可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政委们提出了“林妙可的声音必须换掉”,也就是说如果林妙可上台,就必须换掉声音;然后又给C角D角等等都提了意见——如果你上台,应该站直点儿;如果你上台就别傻笑,等等。
我总结一下。
这是一场误会,确实存在替补演员,而且每个替补演员的素质都不低,表演都很好,杨沛宜最好,所以是A角,林妙可亚军,是B角。要正式演出了,演员们集合,在上场的前十五分钟或者更早一些,杨沛宜咧嘴笑了一下,于是发生了突然事件,要马上换B角。
立刻通知声光组,来得及吗?那边已经敲鼓了,张艺谋已经紧张了,练了1000多天的开幕式今天就这一槌子了。声光组急着剪辑林妙可的录音,恐怕来不及了,很难衔接好了,此时他们或许想起了政委的那句话,心里多少有些坦然,所以将错就错了。这些事儿只有陈其钢知道,所以也只有他才能说出来。
张艺谋可能后来知道了,他当时关注的只是林妙可上场的整体效果如何,他看的是那些穿民族服装的孩子们举国旗行进的速度,以及满场红的灯光,他可能还要调度下一节演出的道具和演员,可能还要嘱咐或鼓励大家几句,总之他很忙,他顾不上谁用谁的声音了,这时跟拍电影不一样,出了差错还可以重拍。
至于陈其钢说什么“国家形象”,这正是一开始定“替补制”的本身用意,也不是他现场杜撰,也不是他说瞎话找借口,杨沛宜也不损国家形象,但在有充足替补的情况下,A角换牙,B角顶替,这似乎没什么问题。陈其钢把顶替这事儿说出来本来是当一个开幕式小插曲小轶事来说的,只是人们不理解“替补制”,就形成了这场误会。
设想,如果有一个很重要的演出,只能演好,不能演砸,而谁也不能保证演员到时候都不会出问题,比如说家里有事儿来不了,比如说发生了交通杜塞赶不上,比如说意外身亡了,比如说暂住证到期了……那怎么办?只能有充足的替补作后盾,所以就要列出ABCDEFG,一个上不了场还有下一个,这几个替补之间的档次差别不能太大,而且随叫随到。那么如果A稍微哪点儿不成了,就上B,B不成,就上C,这是典型上甘岭炸碉堡的学问。录音已经准备好了,到时候替过来就成,如果情况紧急替不过来,因为所有替补使用的节奏、调式都是统一的,就算是替不过来,也不会出明显的差错。关键是演出效果。这个“替补制”在开幕式发挥了作用。“替补制”在民间用得很少,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太容易做到,不过有些乡村中跳神闹社的时候,也是分成大神二神的,大神上不了,二神顶替,但终归是用得少。民间比较认可的是谁是个角儿,马连良今天嗓子疼,哪怕不唱这出戏了也不能听别人唱,我买票就是为听马爷的那一嗓子的,怎么能换人呢?这回遇到开幕式了,也就产生误会了。
我再补充两点推测:
1、政委的这句话既然说在了节目单之前,那么他对林妙可声音的否定可能确实对节目单产生了作用,也就是把林妙可从A角调到了B角。看到政委否定了林妙可的声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林妙可直接下来。不过这个推测貌似被林妙可和她父亲的话给否定了,实际上并不冲突,因为节目单上写的林妙可就是B角,所以她对她爸爸说的也是自己可能不能上场,这里要注意开幕式是受到保密的,在节目单排出之前林妙可是A角还是B角,她和她爸爸都不知道。
2、政委的这句话使导演组内发生了分歧,分成了两派,第一派是完全否定了林妙可,第二派是准备只修改林妙可的声音。所以最后出现的节目单是第一派的意见,而实际上演的却是第二派的意见。在这里杨沛宜换牙与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且从后来对杨沛宜采访的照片里能够看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又长出新牙貌似是快了点儿,这里要注意陈导说的是换门牙,而在照片里杨沛宜确实是有两颗门牙的。
这是在假设政委的话对开幕式影响很大的前提下作出的推测,在这个推测里,林妙可自始至终都是A角。不过这两个推测和林妙可、张艺谋的话有些出入,也只能作为参考了。如果再考虑节目单上的那一大串替补名字,若没有更多的证据的话,这两个推测就基本上站不住脚了。
如果这两个推测成立,那么在第一派已经发放了节目单之后,又服从了第二派,第二派主动用杨沛宜的声音代替了林妙可的声音,这就是事先有预谋的了。也有可能是最开始确实按照第一派的路子准备上台,整理的音像材料,后来关键时刻第二派硬推着林妙可上,打了张艺谋一个措手不及。
时间
02:24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