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八月 03, 2008

  上了大学我才知道,中国普通话的发音是以呼和浩特和包头一代的汉语方言为基础的,跟北京话没什么关系,更跟天津的一口咸盐味儿靠不上边儿。

  现在北京人口音并不是真正的北京方言口音了。解放时把北京定为首都,各处领导、八方神圣都来北京开会、定居、做事情,那时形成了一次外地人进京潮,然后就有了普通话的这个主意,是为了方便开会。当时中国拼音还是民国时的那套(ㄓㄔㄕㄖ这样的),大量的方言发音用老拼音做不出来,所以就先统一了中国拼音的发音的读法。先定四声,然后通过古文本中的反切、各朝韵书和童蒙拼音课本的标注,以及当时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发音(主要是多音字)定出了一批字儿的发音。阴、阳、上(shǎng)、去,都是按照最标准的平、承、婉、入的方法定的。注意,此时发生了一个错误,本来中国发音里有“去”声,当时给定成了“入”声,这个差别很大,“去”声有顿的过程,很短暂,而“入”声没有顿,可以拉长音。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了56年中国第一套新拼音和简化字表诞生,就一直没改。新拼音是根据陈独秀等等解放前搞中国字罗马字母化的那一套系统引进来的,在拼音改革的时候只是用罗马字母拼音与民国拼音进行了简单的替换。八十年代语改委又提出了一套新的字母拼音,现在有些字典用的就是那套拼音,尤其是方言字典和民族语言字典,比较尊重中国话的原始发音,不过显然拼音字母太多了,不好记认,也就没有推广开,更没有立法了。嗯,56年提出,58年立法,到了六十年代才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接受,到了七十年代末大力推广普通话,一直到九十年代,在北京说普通话才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清朝时知识分子之间推行官话,这种官话有些类似满汉全席,而各地知识分子进京赶考的很多,这样北京话受到这种满汉全席的影响很重,清朝之前的北京话与现在的河北北部方言很相似,尤其是兴隆、定兴、张家口、蓟县那块儿的,不过北京南郊也有说保定话或者更往南山东那样的发音的。当年定四声发音,与这满汉官话有点儿联系,基本上是以内蒙东南、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的方言发音为基准做出的“‘四声发音”。

  新中国搞普通话有些类似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其目的是为了全国上下能够更好的沟通交流,并且新中国还是尊重方言的,至于强制推行普通话可能是下级官员们好大喜功的表现吧。不过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五湖四海的人往往会聚到一处进行工作,普通话势必会用得更多了。

  现在的北京人知道老北京话怎么说的几乎没有了,一些京味儿的小说、广播说的那堆简直不伦不类的,听着让人很反感。中国学英文也是为了能更广泛的交流,不过我感觉有些不实际,因为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一块儿生活工作的还是在少数,缺少应用环境,学英文只不过是去完成一项国民任务。虽然现在官方用利益来钓人们去学英语,这是没用的,学外文又不卖国,不想中国普通话,各省市已经归顺新中国了,自然得学大众语言,如果中国归顺英美,就像回归前香港一样,学英文也是自然的事儿了么。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