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月 29, 2008

  今年夏天看完了《郑超麟回忆录》,里面提到了当时中共早期在上海搞的一个党报,名字我忘了。当时邀请陈独秀投稿,于是陈独秀就发明了一种文体,他管这个叫“寸铁”,取意“寸金”且谦称了。后来看到一篇文章里说到了女真人改“辽”为“金”的故事,认为“辽”是铁的,没有金子贵重豪华,如此看陈独秀此想恰是反其道而为之,其中不但有谦虚之意,而且还有“退而求其次”“韬光养晦”“黯然而日彰”的意思了。后来更有幸的是,我在鸭子桥旧货市场里看到了好几本儿那党报,根据对《郑超麟回忆录》的记录,我查到了《回忆录》中的大量引文出处,当时很想买,可又不能保证自己能够把这些资料看完,就作罢了。我是想说从这些杂志上我看到了陈独秀“寸铁”的风采,文学水平相当高了!没有标题,只有编号,类似于我现在的这个博克;一小段一小段的白话文,大多是鞭辟入里之句,也旁征博引。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写的“笔记”,有“笔记散文”“笔记小说”等等,记载了学界各派的思想,对于现在的学术研究非常有益,而且学者们已经从这浩如烟海的笔记中钩稽出了多种历史的、文艺的和学术的稀有文献。“笔记”对于中国文明的贡献我感觉要比四库全书还要实际还要大。另外,这些“笔记”往往是历史上文人交流的话本,对于文人本身与当时的社会思想交流都是极大益处的。自古就已有专门的学者将这些笔记整理、编修,成就了《水经注》、《齐民要术》等等不朽的学科书籍,而且还成就了如《太平广记》这样的大量的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这种“笔记”与陈独秀的“寸铁”在格式上、行文上、立意上,是非常相似的。直到今天的社会各界,仍以能够有自己的“笔记”为荣,也以收集古今各家“笔记”为荣。这可能就是人民的力量吧。

  嗯,我是想说,说不定我的这个博克也会笔记化,寸铁化。只是这么一想哈。就像mayacafe里的zxd所说,我现在有“认知、精力、才华”,能够成就一些玩意儿了。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