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五月 24, 2009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读后感

  看完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朝吴趼人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我跟朋友说了,看这本儿书且这个读后感是为了应景,也是前几天从网络上看到了一篇相同题目的文章后受的启发,单位工作一直不得闲,回家加班加点,总是要在“八八”之前把这个赶出来,才有点儿意思,说来我这个举动本身可能是无味得很,软弱得很,且戏谑得很的,不过呢,这小说写得确实精彩漂亮,看的时候倒让我忘却了初衷的那股猥琐,现在写这个读后感到底也是脸不红心不跳的了。
  这个长篇小说是按照故事集的体例写的,有几个主要人物,主要是“我”,作为主要线索串起了一大串的珠子,一个个的小故事把清末的种种恶事迹调侃而出,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信史,只是看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处世经验将心比心,幸好现在的中国与清末相较变化还不是很大,竟感觉其言之凿凿了。前几天还听朋友说,大量的情况证明野史较正史更像是信史,只要不涉及鬼狐仙怪的这些托辞,大体都不会错。现今又是一个二十年,其间又有很多不能见诸报端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只是没有人收集整理也写成个小说出来,或许是社会开化了,清末还有些公认的封建道德可做对比,现在什么都是道德的,反倒无从对比了。随便说一件怪事,你说怪,也怪,只是不再有很多读者会认同这个“怪”字,见怪不怪,倘还对着它大惊小怪,那倒是的的确确的“怪”了。恐怕就是因为这样吧,时势造名著,这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去年我看了一篇网络文章,里面抱怨说自己现在赶不上时代了,遇到一件怪事,就想把它记下来,或者发发议论,可是自己刚动笔,就出了一件更怪的事儿,还来不及让你去思索,就又来了一大堆怪事儿,接二连三,无从写起了,本来想发一个新闻评论的,等自己写完了,那事儿早就成了远远的旧闻了,索性不写了,呆呆的看这些奇迹层出不穷吧,写了虽然思考了,但是耽误自己解闷儿了,岂不是因小失大?近日我也感觉新闻报道有“连续剧”倾向,而且文字也用了不少小说家的研究成果,原来还没注意,虽然80%是以不了了之收场的,不过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他那么一说,我那么一听,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心照不宣。也有给说穿了的,我理解那新闻作者自以为作了一次明白人,岂知说穿了就少了许多韵味,就像打灯谜的,你出了谜面同时又给了谜底,读者并不会因为你帮了他们的忙而越发待接你。
  说白了又能如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如果事事都说穿了,其实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我也就不会翻开随便一页就击节生叹,不生叹,哪儿能发泄呢?小说的好处就是这个,就好比射箭,发发上垛,唯独不中红心。这是多少的文字狱历练出来的语言艺术啊!活得明白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啥都不说自然人生就少了一大快乐,少快乐岂不是更不快乐了么?所以于打发漫长人生起见,总得些微的保持一点点糊涂才好。
  这本书写的内容着实精彩,我看的时候就不住的向旁边的人聊那里面的一件件怪事,有股子平日同事之间传小道消息的劲头,没人的时候我也能放声大笑,这笑跟平时的笑不同,它不是笑给别人看的,乃是会心得有些忘形。
  我本想在这篇读后感里清算一下近二十年的怪现状的,无奈记性不好,只对去年到现在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有较好的记忆,说不定到明年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幸好我是编小说的,不是编新闻的,将来也不必劳神记录这些信史,仅求神似就可的,神似了,读者也自然能够体谅,能够信以为真,《二十年》这本书说不定也是如此笔法,从书中注释里看到的“影射”大概也能够说明我的这个观点。可喜的是,现在的朋友们已经把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总结成了典故、谚语或者成语,诸如“俯卧撑 ”“打酱油”“70码”“卧槽泥马”之类,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说不定也有好事者已经记录下来一系列的小说关目,比如说“春晚会捧红小沈阳,元宵夜火烧大裤衩”之类。中文的诗意到底如何我不好说,不过合辙押韵得方便这却是中文的强项,世界第一的。不知道如今还有没有像吴趼人那样善于民间采风的作者了,采风很累,如果有,我想如今也应不愁没有好小说看的。
  有人劝我出国,我不乐意,离开中国这块小说的沃土,我出去简直就只剩下喝西北风的份儿了。随便跟踪一条新闻都其乐无穷,虽然没有《二十年》这样汇总起来看着过瘾吧,这到了国外能够么?另外,中国现在的这些写小说的都干吗吃的?不怕有一天都被搞新闻的抢去了饭碗么?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