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当艺术家》读后感——我对艺术的看法,我对艺术家的建议
看完了李勇A编的《千万别当艺术家》,记载的是他在2002年左右对北京几个艺术家聊天记录和北京几个艺术群落的生存状态。里面各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各个人对艺术、对中国艺术现状、对自己的生活都有各自的看法。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原始资料,从中我也了解了不少我平时很少接触到在北京的世界;有不少搞艺术的人的作品我在网络上也曾经看到过一些;另外和我哥哥也是搞画画的,他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我还算是比较了解;再另外我自己本身也写小说,属于票友,对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些了解也有些兴趣,所以呢,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感到十分陌生,也就是三分陌生吧。毕竟我不是靠艺术吃饭的,我也没必要靠艺术吃饭,毕竟我是住在北京房山,这里没有什么画家村,也没有什么出了名的画家群体。倒是接触过几个房山这边儿的画家、诗人和小说作者,也就是接触而已,可能认识都算不上,也就谈不上交流。当时买这本儿书的时候就是想看看热闹,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玩儿的,玩儿得怎么样了,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呵呵,看这本儿书很好的达到了我的这个目的,更多的,我感觉还可以帮帮闲。
具体书里写了什么大家自己买来看。我买的是正版书,真正特别想看什么书了就得买正版,多少钱是新是旧这些都不是问题,就是正版看得放心一些,看正版才能知道作者或者编者确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些话。因此呢,我花了那么多钱得到的正版消息,自然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说出来咯。我有自私的美德,我很清楚的。
我也说说艺术。
前几年我在橄榄树的六香村里说过一些我对艺术的理解,现在那些思考仍有效,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更能够说服自己的对艺术的理解了。现在重复一下,顺便添油加醋一些。可能比较深奥,大家慢慢领会精神。
起源于我上小学的时候看到的一份《中国少年报》,上面一个豆腐块儿影响了我的一生。那里面说人类的文明是由三大块儿组成的——科学、艺术、宗教,我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有道理,之后就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了,这个体系从宏大的抽象的经过了这么好多年现在已经具体了很多,已经存在于我的生活和言行中了,虽然我并没有刻意的去做什么,可能这就是宗教的感觉了吧。
宗教是根本的,不一定是那种能够说得出名字的教派,或者哪部经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即使是加入大宗教的人实际上他们心里也有自己的宗教。宗教的本质是意志,是自己想做什么,如何做,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生命都是有自己的宗教的,不管是单细胞动物还是病毒还是植物,最起码的宗教就是新陈代谢,从周围掠夺营养为自己所有,膨胀之后繁衍老化死亡。随着神经系统的复杂化,宗教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渐渐的有了适应、分析、习惯、理解、掌握、总结、比较、谋划以及相应的情感上的反应,情感决定内分泌,从而涉及到了身体与灵魂之间的伦理学关系,在从个体伦理发展成为群体伦理,形成社会现象,进而有了经济、民俗、文化、政治等等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范畴的固定的东西,随着这个东西的固定,也就出现了具体化了的宗教探讨,宗教探讨包括学术性探讨和形式性探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术性探讨最终形成了科学,形式性探讨最终形成了艺术。而科学和艺术本身又反过来影响着宗教的形成和发展,此三者是同时发生的,也是互相影响的,这个下面会有具体说明。
科学是思考,包括技术上的思考,对理论的思考,对经验的思考等等,它是想法。并不是说只有人类才有科学,有复杂神经系统的生物都会有科学,即使这个科学很原始很迷信很简单,但也是科学。随着对科学本身的反思的增多,也就有了一定的系统化,虽然这个系统是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但终归都是系统了,系统了之后就成为了现在所通常认为的“科学”,这是狭义的科学。广义的科学在人类行为中是无处不在的,在高等生物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艺术是最终的表达,是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是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性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不想宗教和科学是非物质纯精神的,宗教不好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科学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因为它是联系在宗教与艺术之间的东西,是一个有走廊属性的东西,在这个走廊里完成了对宗教的具象过程,最终用“艺术”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非常有利于表达,也就成了现在所说的艺术了。通过表达对自己的宗教形成回馈,并与其他的表达接受者的宗教取得认同,从而形成交流,自我交流和对外交流,交流的授予方和接受方都能够得到快感的时候,艺术目的就达到了。艺术的表达可以作用于人,也可以作用于物,可以通过工具这种肢体的延伸拓展来实现表达。
科学、艺术、宗教这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科学可以改造艺术和宗教,艺术也可以改造科学和宗教,宗教决定了科学和艺术。
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我饿了,要蒸馒头吃。
要生存下来就是宗教范畴了,饿了要吃东西,这也是宗教范畴的,想吃面食,馋馒头了,这还是宗教范畴的。为什么呢?你也可以有另外的宗教,你不想生存,饿了也不想吃东西,吃东西也不一定吃面食。另外还有什么叫馒头、什么叫吃、什么叫饿了,这些都是宗教范畴的,但也有科学范畴在里起作用。蒸馒头的过程和馒头的最终形态和口感的预定,这也是宗教性的,代表了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但又和艺术范畴搭界。宗教这东西很难有精确的界定,因为它随时随处的影响你的思考和行为,也就是影响着科学和艺术。
然后就要买面,找锅,准备蒸馒头到开始蒸,这些都是要靠经验或者学习或者思考来确定的,这些都是科学。确定之后的行为和行为的作品——馒头,就是艺术了。
我在橄榄树六香村里提出了一个“个体文明的神经学解”。我假设神经是通过勾连效应起作用的,在勾连效应发生作用的过程中,神经的运动方式、伸缩系数、神经束的组成和分工等是宗教;神经的具体勾连传动机理,传动组合和选择,这些是科学;神经的运动反应和运动形态是艺术。宗教是意识形态本质范畴的,科学是意识形态运作范畴的,艺术是意识形态操作范畴的。
如此,现在我们看《千万别当艺术家》中的艺术家们到底是在做什么。我感觉他们更多的是宗教性的行为,科学和艺术上都有些,但都受到艺术理念和信念这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在他们的艺术中更多的是宗教上的东西。而恰恰是与宗教有密切关系,但其自身的宗教涵养又不是很高,就导致了他们面对艺术的迷茫状态。这种迷茫状态体现为他们总是在聊一些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总是在探讨到底什么才是艺术,总是在改变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总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做无谓的辩解。确实他们都是在思考,但思考的东西由于太过于狭义了,以至于作为艺术家而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下面我说说给艺术家的几个建议。
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做专业的艺术家,当然如果要成就一个艺术品可能要花很大的心力和物力,要用掉很多的时间,这是产生专业艺术家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是业余的,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完成这些宏大的工作。我说说我的理由。
首先这里的艺术家中的“艺术”是狭义的,而狭义艺术是根基于广义艺术的,确实可以把狭义艺术当成广义艺术的全部,但客观上也不可能,还是需要生存、休息、新陈代谢,如果广义艺术没有一定的修养,那么狭义艺术也就会有残缺,其表达的效力可能并不会达到艺术家的表达目的。
其次是艺术家大多都是对自己做的这一行有所热爱,那种喜欢艺术家的荣誉和头衔的功利人士这里暂不说,热爱可以作为爱好。我觉得把作品拿出来卖本身就是让人伤心的事儿了,好的作品可以自己留着,因为那是自己的思想的表达,是凝缩出来的东西,是可以代替自己说话的东西,是用来交流的,如果卖了,那就不是自己的了,那就没有了作品反馈的快乐了,同时也少了很多和别人交流的乐趣。也可以送人,不要钱的,是一份心意,只是那个人是否把它变成钱,那要看那个人的想法了,至少你把艺术品送人这是至诚的交流,是深度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交流都无法替代的,此时如果提到了价钱,那么在作者和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势必存在作品价值的概念了,那么作品就不再是表达了,而是价值的具体存在,那么这个作品就失去了一定的交流效果。再次,并不是说业余了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并不是这样,我认为他仍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是那么着急于名利,我觉得真没必要去做职业艺术家。经常做自己不太想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反而会增强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精神动力,也会在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体会到更大的对比性的快乐。另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济来源和生活条件可以保障,反倒能够维持自己的创作生命。还有连续不断的思考往往会陷入僵局,以至于最后疲于思考了,一是没有新鲜体会和信息的注入,一是没有休息,这两点都会使思考最终萎缩,陷入毫无活力的陷阱,通过工作和社会发生关系,也是给思考提供间隙,往往事半功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思考答案,和更灵活的表达手段。然后是就像很多人说的,做艺术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是要在自己的时间里做的才叫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时间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如果没有公共时间作参照的话,也就不会有自己的时间这个概念存在了。最后,在社会上生活,除非你自己能够做所有的事情,从制造画布、颜料到吃喝拉撒,都可以一个人解决,如果不能,那就必定会存在你向社会索取,你只索取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没有对社会的复出,那就是掠夺,是寄生,是必定要处境尴尬的。
我认为那种有了点儿想法就急于去实现的艺术家是非常不懂得艺术规律的,可能从想法到实现之间确实存在了锻炼和改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还会很长,会做很长时间的无用功,而这些无用功所用的时间可能要比想法形成的时间还要长。一个想法是需要沉淀的,让它自己结晶成为一个有序的成形的东西,这是自然规律,如果人为的去促使它沉淀,只能使这个想法永远处于浮躁的状态,沉淀所用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我认为如果有了一个想法,就拿个本子记录下来,别忘了,时不时翻出来思考一下,看看有没有必要去表达,怎么表达好,一点点儿的琢磨,最终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计划,然后再一点点的去实现这个计划,需要什么材料?需要什么本领自己还不具备?等等,平时练练手,保持拥有成熟技术的状态足以。艺术品的策划是最重要的部分,涉及到了自己的文明,涉及到了自己的宗教、科学、艺术,这是最锻炼的时候,一天到晚就是画,那没用,因为没有运用到大智慧,没有提高这个想法本身的含金量。而这些思考的过程通过呆着是肯定达不到的,肢体的运动可以活跃神经兴奋神经,如果仅仅是呆着,只能使自己的神经退化,失去了思考的活力,失去了这个活力,那就什么都完了。这也是我提倡参与社会工作的一个原因。
有激情是件好事儿,如果控制这个激情本身就是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所控制的表达,没有控制的表达,那是神经紊乱,自己不能把握自己了,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控制自己的激情,使它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集中,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这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心血来潮,就是想把它快点儿表达出来,那结果只能是浪费掉了一个想法,还浪费掉了自己的激情。
搞艺术是很快乐的事情,不能让它变成不快乐。
我还要说说什么叫好的艺术品。
我有一个方法可以很好的衡量是什么是好的艺术品,那就是当你看到一个作品的时候,你是否想买它,你会花多少钱去买它。如果不想买,那么那个作品对于你来说就不是好的艺术品,不要去追求众议,就是看自己是否喜欢。艺术是个人的事儿,那么鉴赏艺术品也就是个人的事儿,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评价只能作为参考,但最终拍板买不买的只能使自己说了算,钱在你自己兜里揣着呢。每个艺术品都有自己的亮点,你能否去挖掘出来这个亮点,这是你的欣赏层次问题;这个亮点是否让你很受用,这是宗教问题;当然仅仅具备这两点的艺术品我还是不会买的,这只能算是一个一般的创作。直到遇到这样的作品,我感到我不得不拥有它,它就是为了我而诞生的,它的价值就是被我拥有,我对于它来说是唯一的,我会爱不释手,我会想办法借钱也要买下他来,不管这个作品有多少钱,我都要去买,这种作品我在我眼中就是好的艺术品了。当然,不买那个艺术品也并不等于说那个艺术品很失败很一般,不是的,也有可能是我确实没有那么多钱,我就是买不起,那没办法,只能朝拜一下,表示尊敬了。
最后我说说我最近对艺术的感想。
我觉得要想把艺术搞好,首先就是要把学术搞好,学术是智慧,是涉及到宗教科学艺术的,并不是说书本上的那些就是学术全部了,但可以说书本上的东西包括了学术的绝大部分。搞学术,不一定非要在学术上有什么突破和建树,能够了解一些,掌握一些,体会到一些,就很不错了,学术太大,不专业做学术,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成就的。那就多学一些学术上已经存在了的成果,多接触一些现成的思想,但不能放弃自己的思考,否则可能连学也学不到手。把那些学术成果变成自己的,这个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然后再用自己理解的学术来进行宗教的修养,科学的改造和艺术的表达,才会有所艺术上的成就。学术是一件非常好的工具,存在于所有的书籍中,存在人们的交流中,存在于自己的思考中,无处不学术,只要你能够通过思考把它们上升到学术的高度,那么它就会对你有用处。我现在欣赏艺术品就是看它的学术含量有多少,从作者的笔法、思路等等去考察,这个是艺术品含金量的一个衡量参数,当然学术并不是艺术的一切,但没有学术的支持,是绝对不会有狭义的艺术的,这是肯定的。广义的艺术不必有学术支持也可以做到,它是宗教和科学的简单结合后的作用体,这个用不着多高深的学术就能够做得很不错,比如说走路,一般的走路就是广义艺术么,它涉及到了肢体运用、肉体工程、心理作用等等,但可以没有智慧的那么简单的走。如果要把走路上升为行为艺术这种狭义艺术范畴中,就得有所学术性的思考了。
希望艺术家们不要扯淡,不要忽悠自己,也不要忽悠观众,踏踏实实做人,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先活着,真正的活着,而不是喘气儿的那种植物性活的,再说艺术,也不迟。《千万别当艺术家》的主要内容还是要说那些艺术家的执著和思考,不过我觉得这个题目起得好,同志们,千万别当艺术家,否则你确实就连爱好——这个人类最宝贵的快乐也没有了。
标签: 读后感
时间
17:08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