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十一月 19, 2007

  看完了《红楼梦》第一到八回,感觉书中所写的林黛玉与平时人们理解的印象中的林黛玉并不相像,至少没给我留什么好印象,相较之下薛宝钗倒是个不错的人物,她身上至少没有其他女性的那股惨气。

  说王凤姐拿着荣府管家大权,对出出进进的事儿都做安排,气指颐使得很威风,可那种大催的劲儿,倒像是个劳心的命,而且在王夫人、贾母面前还要受呲的,来回一对比就显得惨了。王凤姐背后想逞王夫人的威风,可是当面又得受王夫人的气,她俩本是姑侄关系,可在贾家又是婆媳关系,弄得很矛盾,照顾贾琏时是媳妇儿,刘姥姥来访时又是侄女,一碗水来回端,显得王凤姐就更惨了。

  还有三春,一出场时就够低调的,此时元春还在宫里当妃子还没有出场。林黛玉进荣府,三春出场,曹雪芹只写了三个女孩子的体态容貌,连个名姓都没给她们分配上,按说三春和贾母的关系要算更近一些的,贾母算她们奶奶,算林黛玉的姥姥,就说远近相同,也给报个姓名身份,可就是没报,一上来就是大配角,多惨啊。后来贾母闲周围人多,把她们仨安排到王凤姐的后院去了,单留了黛玉和宝玉膝前玩耍,孰重孰轻也就看出来了。

  林黛玉家境一般,林如海自小把她当男孩子养,而且小时后不住在都城里,这些都和宝钗相似,宝钗进城比黛玉还要晚一些呢,差不多晚了半年,这从贾雨村到任应天府这过程大概推测出来的。宝钗也是从小被当男孩子养,致使后来也对脂粉装束什么的不放在心上,至少她出场到第八回时还是素面朝天的,不过她看自己哥哥薛蟠不成气候,就主动的承担起了家务,这是多懂事儿的孩子啊。林黛玉从贾雨村读书,到五岁死了娘,周围寂寞就守着一个老爹,无心念书,贾雨村半年后遇到冷子兴,又过半年随着黛玉进了城,此时黛玉六岁,宝玉比黛玉长一岁,就是七岁。黛玉进城后四年怎么样书中什么都没说,直到遇到秦钟才给出年份,秦钟当时十二岁,比宝玉大一岁,宝玉十一岁与袭人试云雨,此时黛玉十岁,按当时早婚的状态他俩都离结婚不远了,此时才有了恋爱故事可写。

  四年后黛玉第一次出场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感觉不舒服。薛姨妈那里被赐了十二多宫花,宝钗对戴花不感兴趣,就让宝瑞家的分发给其他姑娘,三春黛玉各两朵,王凤姐四朵,三春和凤姐住在一处,都在荣府西边,薛家在荣府东边,黛玉宝玉在贾母那里,想来是在荣府中间一带,宝瑞家的先发大头后发小头,且先发西边后发中间再回到东边回命,这路线也是合理的。而黛玉打开盒子发现只剩下她两朵了,就吊脸子,说先给她们发了,她们挑剩下的都留给自己了,如此不通情达理,而且明显是怕吃亏或者是看不起其他人。说黛玉初进荣府时,处处小心,之后又如此不谦不让,前后一对比,这人的虚伪和冷酷也就看出来了。再看她在薛姨妈那里护着宝玉喝酒时说的那话,李妈妈劝宝玉少喝,黛玉就数落了一番李妈妈,那措辞很有王凤姐的风采了,只是语调不同。接着还因为李妈妈吃了宝玉的豆腐皮包子喝了他的茶就会一时轰走了,这都是有一脉的原因的。

  由此差不多能够知道黛玉这四年在荣府里是怎么过的,按说贾母如此喜欢黛玉和宝玉,让他俩和自己同住,也就不会亏待了黛玉什么,如果说黛玉由此产生什么怨气我看似不可能。只能从她刚进荣府的所见所闻来看了。黛玉初进荣府,看到那荣华富贵的样子,那种有身份的摆设,对比自己家的状态,势必会自卑,也可能由此产生了“我在这里享福是应该的”这种想法。然后贾母问她都读过什么书,她说读过四书,贾母说其他人也就识几个字罢了,后来她在王夫人那里就改口说自己也就识几个字,这其中自然有明哲保身的因素存在,不想显得自己比别人高遭别人排挤,但也有黛鱼看不起周围姐妹没文化的想法存在,由此有了清高的情结。宝钗是读过书的,后来想安分的作个妇道人家,就多读了《女四书》和《列女传》之类,因此她也是黛玉在荣府里唯一看得起的人物,又因宝玉对正统虽然草包一个但对风流诗词却是个行家,由此就有了争宠之心。宝钗和宝玉都没把这黛玉的表现放在心上,只有黛玉这种骨子里的女强人才是反复的不自在。这正是她自寻烦恼的开始了。由此也能看出她在荣府也不会很得人心,她心里虽然闹别扭,觉得自己在荣府里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可是面儿上还要让话都说得过去,属于知识分子不得志的样子,也就成了阴郁的性格了。她和宝玉说有的那个前缘,也就因此显得岌岌可危了。未进荣府时,黛玉自在惯了,如今进了荣府经历了这四年改造,想牛掰却力不从心,虽然是有一定身份了,但还是放不开手脚,喜欢宝玉就想独自占有,如此就随处生嫉妒,实际上和谁都没处好,倒显得宝玉更加宽厚些更加糊涂些了。黛玉喜欢宝玉什么呢?我感觉她就是喜欢宝玉放得开,混不论,有势力,那也是黛玉在荣府里所想追求的生活景象。由此有评说宝黛是两个自由先锋性的人物也就说得通了。

  从曹雪芹的描写中看,他对黛玉是没好感的,倒不是封建礼教使然,我看是曹雪芹也不喜欢这种纠缠反复的人,讨厌她没能耐还瞎蹦跶,不得志又争不出出路,实际上是讨厌他自己的境遇的,其中自省自责的成分应当不少,不过黛玉的追求却又是曹雪芹的追求,由此后来出现的不少黛玉惨景也就尤其写得大悲了。这也是曹雪芹写此小说之前作人物设定的时候已经想过的,小说里得有人替他发泄怨气,而且是个主要人物。此中是有矛盾的,他又发泄怨气,又看不起现在的自己,这在头几章中的叙述语气里能够看出来,如此就有了诅咒,咒小说里各色人物都在《红楼梦》中谁都别得好死,但留下宝玉这个理想人物还要面对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此厌世之心,遁空之意,显然成了《红楼梦》的基调,我认为把握好这个调子,再把这长篇分成数短篇串起来看,其中的复杂也就不复杂了,这大作品也就小下来了。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