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二月 19, 2008

《论持久战》读后感

  看完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3月第1版,1953年6月第2版,1960年5月第9次印刷。这是几年前我和沙门、马兰在北京聚会的时候,逛西单的中国书店时候收的旧书,一下子买了二十余本儿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单行本儿,我觉得看这种单行本要比看选集和有断章取义之嫌的语录要好一些,如此能够比较完整且不受影响较独立客观的欣赏这些历史资料,而且我也不愿受舆论和历史评论的影响,仅联系我原来看到过的中共党史资料、中国近代史革命史的资料,以及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和当时人物的日记资料等等,得到我自己的想法。沙门有一段时间还说我是不是看毛著作看多了,呵,非也,我今天才看完第一本儿。要阅读原始资料,之前一定要广泛的阅读一些周边的辅助的资料,否则可能会读不懂,产生误解,那么在将来的评述和引用中就难免要闹笑话了。即使再浅近再原始的资料,也不能孤立的去看去分析,即使在头脑中形成了某些想法也只是暂时的且情绪上的,更多的还需要以后的慢慢回味和思考,沉淀几年之后才能够有一个比较中肯的意见,那个时候也就把这些意见凝炼成简短的几句话了,所以我在我的读后感里一般不写太多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写了也只是暂时的想法,大部分还是说一些我比较有把握的话。即便是在网络上写这种不值钱的博克,也得尊重观众的。
  原来看过弗拉基米洛夫写的《延安日记》,正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的记载,其中说到了中共军队不打仗抗日只顾内斗,同样的内容在《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里也有记载,查看当时红军和整编后的八路军的电报记录也能够得到这个印象,另外人们茶余饭后聊天中也说到朱德与林彪的对比之类的内容。我看此书扉页上记载“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可知前面我看到听到的一些资料确实是有用的。当时毛泽东是否为主席我不太清楚,至少从这篇文章里我看不出有什么主席架子,倒有些《三国演义》《资治通鉴》《战国策》的味道,就好象毛在此时确为一个谏臣或一名谋士,近一百页的《论持久战》方寸之地已定三分天下。他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日本的情况、国际的情况分析的非常了得,并且从历史事实中能够看出《论持久战》确实成为中国抗日的总的思想方针了,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估计到的人们的反应在后来的历史事实中也确实出现了,他估计到的战局变化虽然和历史事实有些出入,但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中大抵来说也是符合的,战略反攻阶段他没有估计到美国轰炸广岛长崎迫使日本投降,也没有估计到苏联红军能够飞速收复东三省。嗯,我问我的同事《论持久战》这么严谨且宏大的议论文笔是毛泽东一个人写的吗?会不会有他的秘书或者同志们代笔的地方?我同事说没有,那么这些思考看来全都是毛泽东同志自己的才华了。
  整篇文章完整性很强,要说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都说得明白,而且在字里行间都在支持自己的论点,所以如此的议论如同一个拳头,力量很集中。后面议论他对战争、战略、战役、战斗的观点非常精彩,很有说服力的,也不是不容置疑无懈可击,只是给我感觉要反驳他是件很困难的事。毛泽东先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立场来看局内,各种因素说得客观,虽然言辞的选择上仍然是当时政治宣传用语的那一套,抛开言辞不说,仅从结构和意思来讲他并不全盘否定日本的侵略,也不全盘避免揭中国的短,他各打五十大板,一碗水端得很平,于是我也从这种非常客观的分析中看出了作者思考时状态之冷酷了。嗯,这个冷酷表现在他不考虑人情冷暖,仅就战争说战争,论输赢,怎么打赢抗战是他主要考虑的,其中所有的具体战略和性质分析都是围绕着打仗这件事儿来说,疆土、人口、经济、外交更像是一盘棋上的棋子,冷静的分析各因素的长短,以及战争中各种战术性质,以此来论述他为什么要打持久战以及具体怎么打。其中与其说是运用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倒不如说是在考察强弱阴阳的关系。文章中多次述说——我感觉是有重复的,可以认为是强调——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在当时是什么样子的,日本在当时是什么样子的,其中不少我想都是中共情报和新闻机构的贡献,毛泽东在这里在做什么呢?他在考察或者向人们展示阴阳两方具体的样子,在《论持久战》中用“内线”和“外线”、“强势”和“弱势”来代替阴阳了,然后通过中方自己的统一战线的建设、国际势力的援助、日方的内溃把这阴阳两方面联系到了一起。然后就详细的论述在持久战状态下这对阴阳的变化,其中有一段分析我能够从中看到一个完整的阴阳鱼。毛泽东对抗战目的的说法很有意思,他认为驱赶日寇是一个目的,建立新中国是另外一个目的,这点与他冷静的分析战争元素貌似有些不协调了,他通篇都说打仗的艺术,却花了差不多有五百到八百字来说“永久的和平”,嗯,文章里并没有明确说建立新中国的如何如何,代之的是“永久的和平”,这个词从此书后面的注释中可以看出是共产国际提出来的。这样,“建立新中国”这五个字在文章里的出现就格外的显眼了,只在“抗战的目的”一句里带出了三四次,突兀的存在的五个字——这才是毛泽东同志认为的抗战的真正目的所在,或者说他的持久战战略是由这个目的生发出来的。当然他实际如何想的我不能冒昧揣测,仅从文本的分析中我得到了这个看法。老毛看问题眼光长远的地方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当时参战的那些势力里肯定也都有各自的打算,并不一定都是持唯一的目的去抗日打日本侵略者,但是他们没把这些自己的目的说出来,老毛说出来了,这就是胆识。
  如此看,《论持久战》中所说到的种种,以及后来历史事实中的种种,也就说得通了,一些舆论对毛在抗战时期中的领导法的诘难也就可以理解了。他是想通过这次战争这个好机会来锻炼中国人民,要使全国人民团结成一块儿来打天下建天下就需要有相应的意识形态和素质能力,嗯,其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想法、为了成事不惜人力物力的想法,在后来的日子里可谓是贯彻始终的。他在这里提出的是“徐徐”还不是冒进,利用抗战韬光养晦积聚兵力制造威信,不速胜也不亡国,他要做的是与日本兵进行意识形态的战斗,让他们自己退出去,自己否定自己,不是要打死而是要打服,打服了为止,有一些利用行动来进行谈判的意思,这与中日语言不通这个现实也相契合,所以持久战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在这个行为的谈判中,会死很多人,会有很多苦难,会失去很多土地,直到日本兵无心恋战,最终的胜利还是中国的。可以推论出,这抗日是越晚胜越好,时间越长人民就越团结越向往和平,日本内部就越缺少兵力和财力越无所适从矛盾重重,国际势力就越关注中国战场越会对中方进行援助,中共在国内国际的政治资本就积累得越多,而国民党损失就会越大越不堪一击,其国际形象就越糟糕。另外,让你日本兵感到痛苦,但不让你死,这好象在后来的毛泽东的政治的艺术中也有所体现的。毛泽东只求最后局势的阴阳颠倒过来,所以也不能让自己牺牲太大,随着抗战的经验的增长历史事实也表明中共军队确实是在这段时间壮大起来的。持久战时期毛泽东等待的是建立新中国的机会,直到国内国外形成大势所趋了,都赞成中共来建立新中国,如此,才能达到抗战的真正目的,这与他建国后主张抗美援朝和炮打金门以争取苏联来帮中国建设海军装备和核武的思路是相同的。抗战给建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人民、得到国际认可的机会,如果没有抗战,国民党就会到西北来收拾长征内讧失去张国焘部队的共产党,所以抗战很宝贵,毛泽东认识到了这点,他欢迎日本兵过来侵略,并且他需要时间来充分的利用抗战这个机会,需要持久战。当然这也是我的揣测。因为《论持久战》里说到的“为什么要打持久战”的分析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实力不行,军队装备和素质都差劲,但中国人多兵多地大物博,日本军队实力很好,但地小人少且失道寡助,所以中国必胜但不能急于求胜,如此需要持久战。
  对待日本兵的侵略,从《论持久战》的分析中能够看出他虽然允许日军占领中国的土地,但他只是利用了日本兵的占领这个动作而已,他并不是要让日军真正的占领中国的土地,这在他对日军的分析里也说得明白,只有东三省是真正的被占领了,其他的地方日军貌似占领了,而实际上只占领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敌方阵地三分之一的我方根据地三分之一相争的地方,这看来是一个比方,据我从毛的分析里看,如果照他那么持久战的打法,日军实际占领的占他名义上占领的也就不到十分之一。毛泽东说用游击战扰乱敌后,而从后面的说法里看这个游击战实际上是小规模的运动战,主要是歼灭战,次要的是消耗战,也就是说你日军前面花大力气的土地,我们紧接着给夺回来,或者孤立你这些阵地,破坏你的交通,你占领了还是你的,但你不能安稳的占领,你要花很大力气来稳固自己的占领,你占的地方越多你要花的力气就越大,千疮百孔,自作自受,你始终只是一条狭长的战线而不会是一个网一片地区。这当然要牺牲很多我方士兵,但能够得到很多日方的经验、技术、设备,最重要的是争取了时间,他的目的是为了打服而不是打死么。毛泽东同志也说到了决战,就是不惜任何代价必须致对方于死地的战斗,不过他也说到这个决战只是持久战的一个策略,他坚决反对战略上的决战,即使中方处于绝对的优势也不能打战略决战,没有把日军赶出鸭绿江就不用战略决战。为什么呢?还是刚才说的,因为抗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新中国,次要的才是赶走日本鬼子。能够让国外的主要是苏联的兵来打的战斗,咱们就不出手,嗯,不过从《延安日记》中能够看到到了抗战后期毛泽东为苏联红军的强大震慑住了,他也怕苏联趁着打日本的机会侵略中国,这是他意料之外的——他早先以为苏联东线损失惨重再打日本就已经精疲力尽了,然后就管不住中共了,得让中国自行其是了,这当然是如意算盘,因为这个算盘他还组织延安的党众联系过美国的援助。抗战的整个过程中的这个失算也影响了新中国建立后近三十年的外交政策。
  嗯,设想如果我是当时中共军队里的一个兵,如果我也识字,而且当时也看了《论持久战》,可能在打了胜仗之后指导员说战略撤退,我或许会发自内心的窃笑吧。笑什么?笑这是在打持久战呢,持久战就得这么打,不玩儿胜利只玩儿敌人,争取时间,领导打的主意不是称臣而是要加冕呢。
  在《论持久战》里可以充分的看到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才华,各方因素的分析和利用说的头头是道,尤其是分析日军侵华十月中所犯的指挥性错误那是非常精彩的,让我很服气。他更像是一个枭雄,有些曹操的气质。说的都是抗战棋盘上的大模样的问题,是哲学问题,可能当时他就把自己当成人民的老师了吧。我听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没有详细的研读过,可是他的观点和方法却是非常唯物和客观的,我想这和他原来看中国古书很多应该有些关系。其实这样的现象我想现代的人们也会遇到吧,很多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法并不只是某大师的专利,敏学深思之后,我们定也会找到那处法门的。所以呢,别以为谁没读过大师的论述就肯定不懂大师的风骨了。反而抱着大师论述不放的兄弟们,你们可能已经被自己心目中的大师所障碍所拘束了吧?还是自己多思考少懒惰,发挥自己的才华更好一些,大师的东西可用来欣赏可用来参考可用来思索,但不可用作课本,更不可用来当成自己懒惰无能附庸风雅沽名钓誉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装饰品或者挡箭牌。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