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二月 29, 2008

《矛盾论》读后感

  看完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第2版8月第五次印刷,在扉页中前言道:“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个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格的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说来是一个演讲稿,如《论持久战》一样,大量的使用了“我们”和“我们认为”等等词语。据前言记载,这本书在发表出版在《毛泽东选集》时,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所以我现在看的并不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真实演讲稿,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不知道,只能从其中的阅读是否连贯中得到些须线索。考察文章的修改痕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词句或者段落之间其语气是否连贯自然,有了这个前言我自然要看得仔细一些,到底还是找到了几处修改的痕迹,而且发现了三处莫名其妙的缺字,按说这么严肃的出版社和这么严肃的著作不应该啊,实在不解其义。
  说到了矛盾就得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这就难免让我想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候被灌输的那些马哲毛概邓理之类让人头疼的洗脑文章,也确实有很好的洗脑成果,虽然现在很多我的同龄人仍然是这套粗糙的思路,什么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什么事物是普遍运动,大道理掌握了一些思考过程,难得有用。说来足足上了得有十六年,从六岁到二十二岁,每逢升学必考,而且要你背得滚瓜烂熟才能及格,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八股文,总之你得背,曾经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说“考政治”打一个音乐家的名字,答案是“贝多芬”。花了大量的时间反复的记忆这些文字,考完了就都倒出去了,就像吃了一斤藿香正气或者六味安消,解决了一次残酷的大便干燥。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不知道,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没有这一套好像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学生了。大二的时候学马哲,当时叫我们的那个政治老师在课上说“我现在讲的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你们听听就好,到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像我这样回答问题,否则你肯定不及格。期末的时候我会把正确答案都告诉你们,你们倒是按照那个背下来回答问题就成了。”不过他讲得太好了,激发起了我的兴趣,呵,要说我当时也成了研究马哲的积极分子了,班里有几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他们的书架上都摆着一套崭新的马克思选集,我也看了不少,到最后考试的时候,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结果全年级就我一个人没及格。我记得我当时写过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的论文发表在网上了,我还记得后来那个老师跟我“你太傻,我告诉你了你要背我给你的答案,你那个是你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考试用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班主任也找我谈话,说我们大学多少年了没见过马哲没及格的学生,这回问题闹得很大,要我以后要谦虚谨慎,不能什么都用自己的想法来行事。结果呢,终归我和那个政治老师比较谈得来,他说补考的时候只要我把卷子都填满,就给我及格,所以我马哲补考得了一个60分,算是过了。不扯这些旧事,后来随着我对印度、日本和各宗教哲学的学习,慢慢就把什么叫马哲给淡忘了。如今看《矛盾论》,恰似温故知新,不过更多的是看毛泽东的文字技巧。
  《矛盾论》也是从矛盾说到了辩证法,从矛盾的特殊性提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列宁的话,然后反对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嗯,这么个思路,这是粗看,粗看之下好像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因为文章里反复申明的,从这本书的注里可知《实践论》也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不过如果细看,寻找脉络,然后联系毛泽东同志后来的种种政策和作为,你会看到第六章(全文七章,第七章是结论)“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的后半部分才点明了主题,才说他到底要干什么。举例说,如这三句话:“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这话说得很保守,但意思很明确了,这样的话在第六章出现了三次,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里只说到了要形成条件才能有矛盾的统一性,打破了这个条件就是对抗性占主导地位了。我感觉这些话为后来的延安整风运动、党内生活、三反五反和文革等等政治活动都给出了“哲学”上的理论基础。之所以说是哲学上的,是因为这篇文章是在给延安的小朋友们讲哲学课所作的。这是一个思维定式,哲学等于思想等于意识形态等于政治,马哲与政治不分家,而哲学又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只要一提哲学,就又有了立场、态度、观点、主义等等,嗯,这样社会的方方面面就都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写错了一个字就顺理成章的上升为政治问题了,就可能成为“人民的敌人”。我感觉这个结构已经为当时毛泽东思考得很透彻。
  不能说毛泽东同志一点儿也不懂“矛盾论”,虽然文章的前一半部分如同念经,说得不好听点儿像是满嘴嚼蛆,几个概念颠来倒去的绕口令,我看得也快,但还是发现了一些亮点,比如说他大侃《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西游记》来活跃演讲气氛,也是为了让自己说的这些话让自己让下面的人感到浅显易懂,大多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直到后一半部分才精彩起来了,毛泽东的长处是分析时局,在这里他把当时的中国国情,鸦片战争到抗日前期的中国革命史套用矛盾论的法子串讲了一遍,这些精彩的地方大多也成了后来大中小学政治课本上的语言。前半部分我感觉他说得挺吃力,就那么几个概念要捯明白,理清楚,最重要的是有说服力,这其中他用了一些语言技巧,能够引用列宁斯大林的地方就直接引用,具体论述的时候他多用的是反问和长句。我高中时候专门和语文老师学过一段时间写作中应用长句的技巧,当时也是因为学习毛泽东的文章,语文老师说毛泽东善于使用长句,这说明他的思路严谨清晰,能够用一句话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不过《矛盾论》是一个演讲稿,如果长句出现在文章里可以通过反复的看得到一个意思,可如果是说出来,就是“主义主义主义”这么一大堆的叠列下来了,听的人很难马上弄清楚他到底要说什么,最后只能是留下一个印象——嗯,他说的看来有道理。而且在那个时代,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都来到延安干革命,他们接触过马哲的人不会很多,而这又是哲学课,唯物辩证法这是先进思想,毛泽东来演讲自然要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强调着讲,而且把边边角角的有必要没必要的都要讲到了,同时利用他的权威又时不时提到了马恩列斯这样的秤砣级的人物,这都会使语言冗长,但我感觉还不够细腻,这都会给听众产生振聋发聩豁然开朗的效果。熟悉写作的人都知道,冗长的语言是柔软的,柔软的表达就有了作者发挥的余地,但是也有观点不明的危险,到底要说什么只能是读者自己去寻章摘句的理解,但只要发力专一,读者就不会发生误解,但也仅仅是不会发生误解而已,读者很难从中再有什么发挥了。这与坚硬的表达不一样,坚硬的表达是作者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凝练,只要在语气上不过分的带有情绪色彩,就会给读者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中国古代“经”之微言大义奥妙之所在。嗯,用了这样的表达,模糊而且柔软的,逐次不分或者颠倒的,比如说把矛盾间的运动当成了特殊性和统一性的重点性质,这些都是很微妙的语言技巧,这为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对《矛盾论》哲学的进一步或者进好几步的发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说这《矛盾论》绝对不是单纯的哲学演讲稿么。
  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判断错了那就可能成为“教条主义”错误或者“机会主义”错误,总之稍微看不明白就是错误的,就会导致革命斗争的失败,在《矛盾论》后半部分里毛泽东在述说革命史的时候把所有的革命失败都归结为对矛盾理解的错误上来,以前会产生那么大的错误,这个很吓人的,所以人们在判断矛盾如何的时候就自然举步维艰,到底什么是对的?毛泽东说要用科学的观点,到底是什么科学的?他没说,但既然这个哲学课是他讲的,那么很明显,他说的就是科学的,他俨然成了化学物理社会文化等等方面的大拿、权威。我忘了在毛泽东同志的晚年和谁见面时他说过“具体问题你和周恩来谈,我只和你探讨哲学问题。”说来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了毛泽东对人对事的发力点了,哲学上的错误,嗯,很大的学术帽子。具体什么是哲学,我也知之不多,不过我感觉政治课中的辩证法等于是给人们的思维编上的标准化的程序,不辩证法的思考就是错误的,你必须如此思考,遇到问题先找矛盾、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花很大力气去论证这么想是符合辩证法的,那么想就是不符合辩证法的,酱缸啊,搅浑水啊,结果就是假大空的一大堆大道理,最后如何做?还是要学西方现成的。一些直觉、推理、归纳、对比等等思维方式都给否定了,只能用这么一条路来思考来做事情才是正确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就相当于是给哲学扣上了一个大屎盆子么。如此裹足不前,倒确实使每个人都有了发泄多于精力的地方,谁也甭闲着,结果大多是顾头不顾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乱糟糟的一堆垃圾。最可怕的是从《矛盾论》中我还看到了毛泽东用苏联革命胜利的例子来说明哲学是可以人为的改变的,只要革命就能够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个矛盾两方面的强弱发生转化,貌似可行,可这是社会行为问题不是哲学问题,用这个例子来说人类可以操作哲学,改变哲学,这就有些唯心了,革命万能论了。这些导致了建国后的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断地寻找主要矛盾,再不断地通过革命来消灭矛盾。其实他也说到了矛盾的统一性是有一定条件的,嗯,如此,等于是给自己留了退路,如果某件事情他认为不能去改革,他会说“条件还不许可”,至于是什么条件,也是他说了算的。
  从《矛盾论》的文本可以想象,当时的演讲是什么感觉,毛泽东在台上给台下的学生们搅浑水,台下的学生们再互相的搅浑水,实在浑得不成了,就只有书本上说得能够统一思想,结果更加的教条主义更加的八股文。而这种演讲的光荣传统一直到现在的大中小学的政治课上仍在继续着,当然可喜的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把着这盆浑水不放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已经习惯了上政治课锻炼记忆力,在行动上独立思考了,即使这种独立思考目前看还很有限还是局部的。我认为思想方面的书还是要看的,有很多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人点播单靠自己去悟也不是不行,但确实是很耗费体力的,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不是说非要是大师、权威的思想书籍才要削尖的脑袋去研读,不是的,我感觉但凡这本书说得明白,给自己的思考引进了新的活力,指出了新的方向,或者对于解决问题行之有效,对于决策能够提供借鉴,那都可以当作老师来尊重的。杀猪捅猪屁股,各有各的道,不强求统一也不强求不统一,嗯,不强求不限制,我理解这才是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髓所在。《矛盾论》太硬太教条,我感觉用“阴阳学”是完全可以更简练易懂的概括的,嗯,如此,咱们纵看古今,不懂阴阳学貌似也不耽误吃饭睡觉。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