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读后感
看完了《金瓶梅》,会评会校版的,香港的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我手里的这个估计是个盗版,花了不少钱在地摊儿上买的,有几个章节错别字、印刷错误特别严重,不过我感觉我看得挺顺,这就是好小说的魅力,即使是满篇儿的错别字也照样能够让读者津津有味的看完它。一共五本儿,两千多页,《圣经》有一千多页,不过我看《金瓶梅》比看《圣经》要快得多了,《圣经》啃了有半年多,《金瓶梅》我连玩儿电子游戏带看其他书,也就用了半个月。此书后面有一百多页古人的评论选辑,我还没看,怕看了别人的高论之后影响了自己写读后感的思路。
不过我还是受了这个“会评会校”的益处了,一百回每回前面后面都有评注,每页上都有眉批,这些我也没看,我看的是夹杂在小说行文中间的批注,主要是“张评”和“绣像乙本”,“张评”注重从小说写作手法上作评价,属于帮忙的,“绣像乙本”注重插科打诨,属于帮闲的。看着看着我就觉得如果没有“张评”,此书中很多精彩的构思我根本不会发现,也就是说如果仅读小说文本一遍,不太可能发现那么多门道,也不太可能体会出《金瓶梅》的高水平来。也是看着看着,我就像研究《红楼梦》的那么多,怎么除了脂砚斋的批注之外,再也没见过其它批本呢?人民文学出版社倒是出了会校本的《红楼梦》,但没有会评,要想看明白《红楼梦》还得买各种参考书,而那些参考书说不定看着看着就看歪了。所以我看着看着就觉得《金瓶梅》要比《红楼梦》写得好得多,不是一点儿两点儿,即便是那最后二十回公认的败笔也要比《红楼梦》有精彩之处。
我看的此书前边有一大段《金瓶梅》的版本学的讨论,说总共有三个大的版本——抄本、词话本和说散本,每个版本的大概内容相似,但是具体内容各有差异,我看的这个会评会校说散版是李渔点校的版本,据这个讨论说这也是这三个版本里最好的。我还收了一套《金瓶梅词话》,以后我也看看,在没看之前,别人姑且言之,我也姑且信之,终归也不是坏事儿。书前还有一大段谁是《金瓶梅》作者的讨论,现有的研究成果说五十几回处的几回,也就是春鸿出场的那段儿,是南方人写的,还说最后二十回也是另外一个人写的,所以文字水平有些落差。“张评”里也说后二十回文笔之差不忍卒读,不知道这个姓张的看了《红楼梦》会怎么不忍卒读呢,幸好从书前的一些研究讨论里有成果说这个姓张的没看过《红楼梦》。更有研究说《金瓶梅》是集体创作的,我比较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觉得这种构思高明的作品单靠一个人的能力貌似无法完成,里面蛛丝马迹盘根错节的厉害,即使不看“张评”我也能够从一些“秋毫”里“明察”出一些端倪来。通篇真正做到了没有一个废字,关键是这《金瓶梅》跟《水浒传》还不一样,《水浒传》里多少还有一些史实,有人用《大宋宣和轶事》考过《水浒传》,《金瓶梅》通篇都是虚构的,是以《水浒传》里的几个章节几个人物为发端,无限扯淡下去,编造成了一篇儿比《水浒传》还好看的小说。
纯虚构长篇世情小说最难写,而且小说的创作者们还故意在叙述中不断增加难度,尤其是中间部分,不长的一回里,要牵引出上百的事头,而且这些事之间的关系一丝不乱,前呼后应井井有条,又是从容引出,从容首尾,全在那两张嘴皮子上做功夫,都看那句话该怎么说,所以每句话都精彩,屁大点儿事都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情节,缺了哪见这篇小说都会出现叙述上的麻烦,每个人物都要恰到好处,除了最后二十回里频繁出现“也是合当有事儿”这种尴尬的叙述句子之外,其他章节都是行云流水,严丝合缝,你说,这怎能不让我连连拍案叫绝?!我感觉写小说最怕的就是自己给自己添难度,因为难免露怯,自己有再高的叙述水平,若在叙述上不断跟自己较劲的话,也难免要捉襟见肘的。所以当我看到《金瓶梅》这样的复杂又剔透的文字,作为一个小说爱好者来说,一是如获至宝,一是定要努力学习的。
当然《红楼梦》在某些方面上也是比《金瓶梅》强的,它在叙述上梳理得更明白,而且大块大块的事件让人一目了然,不像《金瓶梅》一堆碎事儿又没有一件事儿是小事儿,让人倒腾起来那么费劲。
《金瓶梅》最后二十回和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都是小说的收官之笔,单比较这两个收官,《金瓶梅》也是强出不少的。《金瓶梅》最后二十回虽说行文粗糙了一点,线索简单了一些,但是文笔风格上与前面八十回相差不是很大,仍然是在密密麻麻的铺排情节,一直铺排到最后,而且把前面八十回的各种扣子都给解开了,解得也不生硬,委屈婉转,九路十八弯,最后轻轻点出玳安儿收尾,真是四两拨千斤之笔,比较《红楼梦》最后点出的是袭人嫁给蒋玉函,这是《红楼梦》解开的最后一个扣子,就显得《红楼梦》结尾结的粗拙了,而且还留下了几个扣子没解开呢,这具体的看我的《红楼梦读后感》。
“张评”里动不动就说《金瓶梅》里哪句话是春秋笔法大关目,有些是我没看出来,主要是我对古代诗词、古代民俗了解得不多,有些是经“张评”提醒之后我才看出来的,有些则是没有“张评”我也看出来的,只要边看边琢磨,回味一下当初谁说过什么话,谁干过什么事儿,这需要很好的记忆力了,一般都能够看出来一些《金瓶梅》结构上的高明之处。仅看“绣像乙本”也没问题,它虽然帮闲,但说的那些浑话与文章入情入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书的其他情节上面去。
因为《金瓶梅》纯粹虚构,而主要立意确实很简单的,没有像《红楼梦》那样有寓意,话里有话,弦外之音,所以它这个小说所有的思想的表达都在情节上面,而不是在语言上面,也就因此在满篇错别字的情况下也不耽误我对《金瓶梅》的欣赏,也就因此《金瓶梅》的作者们死抠情节的错综复杂,也就因此《金瓶梅》给我感觉更像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里点明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虽然最后高鹗并没有以此句结,不过从前面章节里能够看出曹雪芹是想把《红楼梦》最后写“空”了为止的,处处都往“一切皆空”的方向发展么。《金瓶梅》也是结在“空”上的,可文章里根本没有点明,却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最后所有人物都死光了,孝哥随着普净幻化去了,就留下月娘、小玉、吴二舅、玳安儿这几个回老家躲过战乱安分守己过日子,虽说还剩下几个人,实际上也是“空”了,把玳安儿改名叫“西门安”,等于是收做养子,满书的血统财富之争最后还是把偌大产业留给了外姓。而且《金瓶梅》的结尾和《水浒传》的结尾给我的感觉很相似,都是在极大的摧毁之后些微的还留给观众一些微弱的希望。《金瓶梅》的结尾比《水浒传》走得远,一直写到北宋灭亡了为止,从一开始依附《水浒传》一直到完全脱离《水浒传》的事件框架,却又从另一个方向落在《水浒传》的逻辑之中,这也是一个春秋笔法了吧。关键是一直到最后《金瓶梅》都在铺张情节,又在结尾的定场诗的最后一句“遗臭千年作话传”回照了本书的性质——这点恰像《三国演义》的结尾了,这点就要比《红楼梦》一梦梦到醒的结尾和《水浒传》也是一梦结尾这些有意思也有难度得多了。
《金瓶梅》始终都在维持着一个很高的叙述难度,而且用风月诗词贯穿照应情节,这也是很高的语言难度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语言没得说,非常好,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干净利索,每句的威力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属于下笔力道够狠的。《金瓶梅》的语言全是方言俗语,大量的污言秽语,就是没文化的暴发户家庭里特有的那种语言,而且有明朝时的北京方言、河北方言、山东方言、河南方言、苏杭扬州地区的方言,等等,很多,所以我说这不太可能是一个人写的,句子的力道如果脱离情节来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就因为处在情节之中了,句句的狠也就看出来了,属于下笔城府够深的。《金瓶梅》虽说除了宣扬礼教之外,我没看出什么特有的社会意义来吧,不过当作一个工艺品,一个玩艺儿来说,它是登峰造极之物了。
不知道现代的小说是否有对一个虚构的故事下这么大功夫的,至少我还没读到过。我一直在研究事件微观结构,也是为自己写小说服务的,《金瓶梅》给我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研究文本,我相信现实中的事件会比《金瓶梅》的结构更复杂,只是我从历史、时事的研究资料、研究论文里仍不太容易看出那些事件的复杂性来。我跟我们家人说《金瓶梅》是国企必读,看明白这个,勾心斗角上差不多就是行家里手了。
标签: 读后感
时间
21:15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