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十月 23, 2008

《中国纪事》读后感

  看完了《中国纪事》,德国奥托·布劳恩(李德)著,李逵六等翻译,200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说一开始的民主德国迪茨出版社的前言和中国的译者说明,他们对这本书和作者李德分别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

  到现在为止,我算是看完了除了张国焘的《我的回忆》之外《现代稀见史料书系》的所有书籍,这是第一辑,以后可能还会陆续出版其他史料。从《中国纪事》中的叙述,我感觉《我的回忆》一书的内容也会同样的吸引我的,以后如果看到了这本书我定会买下来。

  随着对这个书系的阅读进展,我发现我的兴趣已经不仅仅在于了解中共党史了,而是对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不少事情,出现了不少人物,可能是关于这段时间距离现在比较近吧,这段时间的史料相较中国古代其他时期的史料要丰富,而且国内国际都有大量的分析评论文章,并且比较容易找到,大多使用白话文书写,阅读起来比较方便,这样,随着对这段时间——算是中国近代史——的资料阅读的增多,它给我的感觉就越具体越立体。联系多种资料来阅读,找到之间人物和时空上的关系,大概就能够得到一个比较真实的世界了。除了《书系》这批党史资料外,我还收集了满洲国、民国、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等方面的资料,另外还有当时科技界、学术界、文学界等等资料,当然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仔细研究中国近代史,能够从中得到什么自己的发现或者论点,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世界观。现在我处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每天都能够得到大量的新闻,但对于现在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仍然是云里雾里的,如果让我说我能够说出很多,就像现在的评论家、舆论界那样侃侃而谈,当我能够拿出来的终究一个局部的模糊的东西。而我在看中国近代史中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各种书籍,能够站得比较高,渐渐的也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看事物看清楚了,就不能说谁是对的或是错的了,貌似越看书越糊涂,而真实的世界本也不是按照对错就能够界限清晰的划分出来的。它就是这么一个样子,它有它的历史,也有对未来的种种遗留和影响,说不上好坏对错,人人心里都有一笔账。同样的一段中共党史,从1921年到1949年这么一段历史,毛泽东有毛泽东的说法,托派有托派的说法,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有他们的说法,李德有李德的说法,都是那段历史的演员,也都是那段历史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如果在联系国民党方面有关中共的说法,宗教界对中共的说法,国外的各种势力对中共的说法,中共当时的样子差不多就是具体且立体的了。而且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阅读经历。对于现在发生的各种事件,虽然也有人搜集各大报纸上的各种各样的说法,但终归凌乱需要整理。如果说我从这个越来越具体立体的中国近代史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或说能够引发出什么思想,我好像就是觉得很热闹,设想如果当时谁提出一个想法就完全毫无阻力的贯彻执行了,或者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使当时的中国瞬间成了无人区,也就没有这么多故事可看了么。

  20世纪的历史,有人提出了这个,有人提出了那个,国际化从诞生到初步成熟,工业社会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处处都有很精彩的故事可读,我想20世纪以前的世界也是如此的,现在的21世纪也是如此的。有人,就得有事儿,或许是因为我是人所以我关心人之间的事儿,可能其他动物也会关心它们之间的事儿吧。各种各样的感受,各种各样的刺激,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存在了,那么这一切也就都结束了。人活在世上,处在社会里,就是天天都被这些热闹的事儿把脑子挤得满满的,仿佛这倒成了一项人生存的目的,如果刻意的去逃避,你就会成为其他人演戏的道具,如此还不如主动参与,做一世热血的梦,然后鞠躬下台让给后来人。如此如果说没有意义也确实没有意义,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地球算个屁?如果说有意义呢,也就是向宇宙证明一下自己还活着。

  李德的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从他在后记里的最后一段话可以很明白的看出来,他就是要反毛才写的这本书,所以此书中的大概政治倾向和事件描述的角度是如何选择的,内容是如何裁夺的,大概也就点破了。不过呢,作为唯物主义的作者,其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有共同点的,就是尽量要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自己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这个特点在彼得·弗拉季米洛夫的《延安日记》等《书系》的其他书籍中也都有所体现。李德的这本书是按照编年体写的,每一年自己经历了什么事件,开过什么会,会上有什么决议,到了什么地方,当时的中共各个地方的形势,国共关系,军事行动的讨论过程,等等,再分门别类的一条条拉出来,并附上自己的看法和他认识的人的看法。也就是在他自己的看法里他说了不少毛泽东的坏话,当然这是他的议论,如果忽略不计的话,那么这本书差不多就可以当成一段历史书来看了。

  李德站的角度很高,他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者的角度上看待中国事件的,虽然没有过多的阐述当时国内外的局势,但对当时的国共关系和军事形势说得比较多。李德是作为军事顾问从上海到瑞金,参加长征,到了瓦窑堡、保安和延安的,他的很多篇幅都是在分析军事形势,跟政治关系不大。而且就如他所说,在他在中国的这段时间(1932至1939),中共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军事进行的,政治上的东西相对占的比例比较小。而且李德对军事的叙述明显是很专业的,各个战役说得很具体,很透彻。除了我们现在常见到的教科书上的中共党史之外,我收集的资料里好像只有这本书是几乎专门讲军事的。

  昨天我和一个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活动的同事聊到了长征的路线,都让我感到吃惊,我能够把这条路线说得非常具体,这是我和那个同事的交流很愉快,他是亲自走过一遍的,我是从书上看到的,他知道更具体的事情,我知道当时的宏观形势。这要托李德的福。

  我想现代的史诗应该是在对一段历史有过全面细致的了解之后,把他们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的一部小说吧,如果没有这个语言能力,看看别人写的历史资料看多了也同样会有阅读史诗的感觉,只不过花的时间要多一些罢了。嗯,我的更多的想法,要不就是还没有成形,要不就是说来话长不如不说,就等以后我变得更聪明一些了再慢慢的讲吧。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