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纸人》读后感
原本说以后不再多写读后感了,不过貌似已经成了习惯,不得不写,要不就好像一本儿书扔就没看似的。
看完了《血纸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是“世纪经典”之“侦探”系列,汤哲声编选。里面包括了民国老上海的几个侦探小说作家写的东西,程小青、孙了红、陆澹盦、俞天愤、张碧梧和赵苕狂,嗯,进一步感到我收的那一套《霍桑探案集》非常值当,又明白了当初秀铮为啥一个劲儿给我推荐此书,说孙了红非常了得。
孙了红确实了得,很脑淫,他写小说的大概套路很明显,一开始先把一大堆近于荒诞的怪事儿往纸上堆砌,怎么怪怎么写,一直写得让人从毛骨悚然变成哈哈大笑,然后再用类似于对小孩子把戏的揭露似的把这一堆怪事揭穿,让读者觉得自己当时的那些操心非常弱智,觉得自己特崩溃。正本儿书九个故事,里面有四个是孙了红这种类似于开玩笑似的作品,也确实精彩,这玩笑开得精彩了,占的篇幅就自然会较大一些咯。
突然感到自己更喜欢看俗小说,我收的不少东西都是俗小说,跟纯文学没什么关系,或者说这俗小说更适合阅读,更像是小说的模样。至于民国上海洋泾浜话的那种独特的语言我这里不必太多分析,看习惯了很是享受的。再加上春节这几天放假在家,心里很闲,又看了大量的动画短片、电影短片和芭蕾舞录像之后感到了疲倦。又加上了好茶水和好音乐的陪伴。如此种种,我感觉我没去天津大吃也是明智的,至少真正的享受到舒适和惬意了。
进而感觉看书实在是件享受的事情,又肯定了我前几天给一个朋友的忠告——“珍爱生命,远离电视”。昨天去城里逛碟,想买又说服了自己不买,又逛书店,涵芬楼、中华书局和考古书店,也一再说服自己别买别买,最终还是买了一本儿《京剧剧目初探》回来。现在书挺贵的了,尤其是好书,书越好就越贵。我看到一本儿讲捻军史的,薄薄一本儿卖240元;还有乾隆梵咒,一本儿800元,一共有八十本儿呢,当然我没买;还有俄藏敦煌文物图鉴,一本尔2450元,一共五本儿,我更当然没买。不多都是好书啊。这些书我要想买,我是有自己渠道可以买到廉价货的,比如说这回春节我去潘家园收了一套《世界野史》,原价9600元,我花了400块钱就买下来了,关键是分量,一本儿书10斤,一共六本儿,就是60斤,我觉得还是比较值的。
嗯,看书的享受我感到绝大部分是在于看书时的感受,而不是隐卷释怀后的想法,那些是副产物,而很多纯文学作品大多是在这副产物上下功夫的,这也是我喜欢上俗文学的一个原因吧。我看书就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跟看电影是一个道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能够溶于某一种味道中,某一些思绪里,忘我的,飘飘然的,这跟吸毒没什么两样,至于看完了之后到底记住了些什么,得到了些什么,除非是有阅读以外的目的,否则我也不会去强求自己多做追索了。是什么感觉就是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就是什么,刻意的去推敲,去揣测作者的别有用心,我想反倒是不尊重文字本身的做法了。
至于我自己要如何写,现在还不用考虑,能够全身心的去体味一个故事的美妙,一段文字的滋味,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读书者最起码的道德吧。我管这个叫“读德”。不管是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文字,其中定是有些气氛有些滋味的,品尝他们,好吃就多吃一些,不好吃也不用骂厨子,不吃就成了。因为以后自己写,读者们也会如此来品味我的文章的,我能不能把我的味道加到我的这盘菜里,其实也蛮有挑战,既然有挑战,也就强求不得捉刀者们的水平了。进而更加厌恶那些影视、文学的评论文章了,有必要吗?与其评论,不如自己把那个故事那个题材自己也去写一遍,看看谁更高明,这不是更有说服力么?江湖险恶,是与这些险恶的投机者们大有关系的。
看书就一定要学点儿东西吗?太功利的吧。欣赏一下别人的劳动成果,了解他们的思路和风骨,我看就足够了。至于其中学问,自然不会忘记,至少不会忘记是出自哪本儿书的,到时候再查也不会费多少事儿的。书看多了仍出蠢言,在我看不见得就偏是件不好的事情,至少还留有自己的一份真;当然就算蠢也不会蠢到哪里去,至少自己的思维在看书的时候是活跃的,经常的活跃,动脑筋,不生锈,你说他能蠢到哪里去呢?
嗯,我上次还从潘家园收了一套《续金瓶梅》,我准备快点儿看完,趁热打铁,虽然不能形成文字,但在我意识中总要给《金瓶梅》的研究画上一个句号,当然也不排除将来还会另起一段重温旧梦咯。
以后此博克可能更多的是我的读后感,书斋生活么,除了看书还有其他啥可博的么?至于工作、聚会、旅游等等,从免吧。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会把那段空白时间内我身上发生的大事儿一点点写出来的,一些大想法自然也包括其中了,不单写了,太牵扯精力和时间。
多想,少说,多做。安静下来才能仔细感受音乐,养生之大道也。此亦为“黯然而日彰”。
标签: 读后感
时间
20:55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