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二月 22, 2009

《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读后感

  看完了《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美国的保罗·亨利·朗格著,1941年纽约出版,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这本书是在二战期间写的,在文章里能够看出一些二战期间美国的观念,不过不是很浓烈,它主要介绍和讨论的还是“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和此书的书名扣合得很紧密。
  这本书里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十九世纪在欧洲出现的音乐现象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而且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几种音乐现象的音乐结构、理论、风格,作曲的思路和角度,以及每种风格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历程。也有很大的篇幅说了十九世纪的政治、美术、文学、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进展等等的社会背景。所有的都说得很明白,而且作者的思路很勤快,随时随地的比较和列举,他的定位点是在“音乐学”,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学”。
  和其它音乐书不一样的是,这本书里没有乐谱,只有用好几个形容词连成的特别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有时读起来比较吃力,主要是需要不断的去找每句话的中心词是什么,往往一句话要读两三遍才能看明白,我感觉这与翻译的水平比较差劲有关。此书中不少地方如果换一个译法可能会非常美和有文学价值的。另外在排版校对上也有问题,有很多地方的标点符号是错误的,如果按照原书的标点看文章,会发现大量的段落是混乱的,句子是不完整和没有逻辑的。平均每10页会有一个错别字,而且都错在人名上,我相信此书是正版,因为它已经足够就了,被倒手了好几次才到我的手里,只能是出版期间的校对不严格造成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这本书里有几处段落我翻来覆去的读也没读明白,不过大概意思我还是知道的。作者说话很动脑筋,他感觉一句话说不明白的事情,就用好几句话来说,每一句话都给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提出一个或者一系列界定,综合几句话的界定之后,在读者的头脑里大概就形成了作者想说的意思了。这样写得到的表达式很准确的,只要读者有耐心去研究自己的文本,一般不会出现误解。
  作者重点说的是作曲,只给演奏、指挥、评论、学术发展等各开了一个不算很大的章节。他在文章里也写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写,字里行间的,我给总结一下,他不满二十世纪的状态,从各个方面都不满,他可以说反对二十世纪里发生过的所有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事件,他认为这是音乐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再难以辉煌的主要原因。作者在写十九世纪的欧美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时,他看到好的音乐都是中产阶级们做出来的,这让我多少感到一些中国解放前民族资产阶级们的小日子,他们生活安适,可以放心的自由的思考和创作,然后组织协会和演出,他们随时准备真诚的拿出自己生命里最光辉的东西给周围人看,怎么说呢?很像《雷雨》里的“周冲”。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从诞生到壮大到衰落,完全是音乐自身的行为,受到政治的干预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但总的来说不是很多,不像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的音乐生活那样受到政治、经济等等非音乐非艺术的因素影响那么大。我有一个朋友SD曾跟我提到纯粹艺术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观点我想会很合他的口味的。
  这本书里用了散碎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说瓦格纳,不管是在说贝多芬的还是在说德彪西的时候,总会出现瓦格纳的身影。而且作者称赞瓦格纳的话貌似并不多,即使是称赞也只是说他的音乐给歌剧造成了多大的影响(阴影和破坏)。这本书里有几句话是分析德国第三帝国的思想根源的,我感觉作者笔下的瓦格纳是在浓重的反纳粹的情绪下写的。从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和卡拉·扬论瓦格纳的文章里多少能够给作者的这种带情绪的笔调给出一些平衡。不过朗格在描述瓦格纳音乐的发展和最终达到的恶魔般的侵略性的文字倒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昨天我实在忍耐不住这种好奇心的驱使,去城里买一张索尔蒂指挥的《Lohengrin》,我很想听听浪漫主义的顶峰是什么样子的。
  同时作者很不喜欢柴科夫斯基,盛赞维尔蒂和德彪西,至于贝多芬则成了整个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最大的,大的无形了的阴影。贝多芬达到了一个高度,后人努力要追赶和超越这个高度,但最终不是感到自己力不能及就是绕道去做其他的努力了,只有瓦格纳综合了十九世纪的音乐文化、思想的发展成果,全副武装的作出一系列的歌剧不像歌剧,音乐剧不像音乐剧的作品,最终超过了贝多芬,但也同时摧毁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文明。
  李斯特也是作者盛赞的,而且说的是李斯特的管弦乐作品。我昨天在CD店仔细查找李斯特的CD架,有差不多五十种CD,其中只有一张是管弦乐作品,是李斯特的发明——音诗(Tone Poems)——的第1辑,其他的都是钢琴作品。郎格明显为李斯特感到悲哀,因为自己的钢琴水平太高,以至于后人忽视了他的更卓越的管弦乐作品。李斯特找到了并促使成熟了“标题音乐”,他的努力和柏辽兹的形式主义标题音乐是不一样的,和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标题也不一样,他是利用古典、浪漫的各种技法达到的写意的标题音乐。可惜这方面的音乐材料太少了,我倒是很想听听李斯特的创造,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机会听到了。
  从这本书里我回顾了一百多年前欧洲音乐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气息现在的音乐社会是完全没有了的,只能从一些二十世纪的早期录音里约略的听到一些。现在的CD古典音乐市场差不多也是被1970年以前的录音统治着,不管现在的音乐生活有多么贫乏,至少人们的耳朵还是能够分出哪个好哪个坏来。
  现代的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化了的现代音乐艺术,从很多方面我感觉都是音乐上的严重的倒退,这个观点在郎格于1941年出版的这本书里也说到了,而且还作了一定量的我觉得很不错的分析。十九世纪的人感到悲哀,感到自己的时代缺少英雄,于是有了充满英雄气概的贝多芬,于是深化拿破仑,于是出现了专门讲古代神话故事的瓦格纳,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努力还是使大量的人们相信世界上是有英雄的,到了二十世纪除了美国电影大片里时而出现的硬汉,以及政治宣传捧出的大独裁者,真正的英雄仿佛是没有了。二十世纪70年代以欧洲的重金属乐队为肇端,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寻找英雄的努力,其中有部分回归了宗教,这些摇滚乐到现在还吸引着世界上广大青年,他们需要这么一种音乐来发泄自己的荷尔蒙。但是太肤浅,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上的毫无思考的肤浅小丑。
  我把这些文化上的衰落看成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转变的结果,这个过程貌似是不可逆,因为宗教的大厦已经不是荒芜就是倒塌了,而宗教指导着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没有坚定的宗教,艺术科学只能是毫无灵魂的废铜烂铁。我比较乐观的认为,可能到了下个世纪,当人类普遍的适应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环境之后,就像当初人类适应了农业社会一样,我们的文明,真正的人类精神文明,才能够再一次开出美丽的花朵。目前么,至少我们有怀旧、有向往、有希望、有寻找,我们始终不是完全处在黑暗里的。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