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四月 13, 2009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读后感

  看完了《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俞为民校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四大名剧为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洪昇的《长生殿》,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此书质量极佳,文章好看,注解精到,校对严谨。只可惜是个洁版,每部剧本的序跋都给删了,只在文章前给了一段介绍的话。
  这段时间工作忙,总是加班,回家看书时间少了,又加上下班后多了一些应酬功课,弄得这个博克闲了一个月,而且工作时写这写那,貌似是把我的笔给写伤了,现在打字也意趣阑珊。除了小波来京,和他到北大约会了几个人畅聊了一次,小喝了几笔,再没个怡情逸志的机会,也就是偷空看看这几部戏,聊以解愁。
  这四部戏,除了《牡丹亭》我买了两张DVD,是在美国演出的昆曲版本,不是白先勇的那个版本,拣选了《牡丹亭》里的大多数折子,搞得还挺现代,摄像、道具、舞台和传统昆曲不同,而且里面还穿插了几段儿苏州弹词。有看这个录像的基础,再看剧本,我的感受就更丰富一些了。
  《西厢记》是这四部戏里剧本儿最短的,也是最震撼人的,语言很美很有力,直话直说,村得有章法,剧中人物性格泼辣淋漓,可惜我没看过舞台表演,这戏我感觉它的水平是可以和《金瓶梅》《红楼梦》相提并论的。
  《牡丹亭》的剧本情节编得有些乱,使很好的语言表现力降低了,而且唱词多走仄腔,读着让人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而且外扮的杜丽娘她爹刻画得太生硬了。总体给我感觉是墨绿中有些暗红的。
  《长生殿》中场景切换得好,很好的用各个角色来烘托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把一件事儿的各个方面都挖出来给观众看,丰满而且感人。而且里面涉及到的历史部分,如“安史之乱”等,也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整部戏看下来让我感觉很舒服。
  《桃花扇》与其说是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历史故事,大部分场景是历史剧,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是条穿珠子的线。《桃花扇》被禁演我感觉原因很多,从导演的角度看,主要是这部戏太难演了,对舞台要求很高,和现代话剧差不多的,用老戏台的那种摆设不容易做到,而且场面大多很大,演员又少,对表演功夫要求很高。现代戏剧跟《桃花扇》相比,也算不得如何“现代”了。
  原来除了课本儿上的《窦娥冤》,还有我收集的一大堆“秦腔”和“京剧”的唱本儿,此外就没看过其它的老戏本儿,同时又看了不少国内外现代话剧的剧本儿,当时感觉论语言,老戏好,论好看,还是新戏好。这回用了一个月看这四部戏,细细推敲里面的每个“科介”,虽然没有那么多舞台提示,可真看出好看来了!并且深深感到京剧票友总挂在嘴边儿的“懂戏”是什么意思了,同一个剧本儿,每一句词儿,每个动作,想想都能想得出来,可要让我去表演,去感动观众,呵,我不琢磨个三两年的,怕是一出戏也做不出来。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葛优演的“四爷”的那句“虞姬上场走几步?”,就把“程蝶衣”问住了。一出戏也就是那么几个小时,可就是能够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如醉如痴,甚至一辈子就反复琢磨这几个小时的事儿,这是多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啊!所以现在我一听到某某文艺青年跟我罗列作家作品、流派风格、电影导演及作品,我就不爱听,我宁愿听那个把一个噱头翻过来倒过去没完没了唠叨咀嚼的,虽然同样无聊,但精神比较可嘉。
  可惜看完了这本书,我一句戏词儿也没学来,只约略的记住了几个典故和历史事件。《聊斋志异》里也有大量的典故,不少古代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里这些东西都不会少,我觉得要学中国古代文化也不一定非要去翻《左传》《汉书》,捞几本儿老小说看看,仔细看后面的注释,原意、寓意、用法什么的就都知道了,很轻松,而且久而久之文史知识不会比专业人员差多少的。现在的专业文史人员在文章里已经很少吊典了,一篇儿文章看上去厚得很,看完了又觉得薄得很。这或许和现代语汇人们还没完全适应有关,这或许和现代人面对后工业社会无话可说了有关。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