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四月 30, 2009

《M的悲剧 C的悲剧》读后感

  看完了《M的悲剧 C的悲剧》(《男人的悲剧 电脑社会的悲剧》,简称《悲》),日本的夏树静子著,黄来顺译,花城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我看过夏树静子的《W的悲剧》改编成的电影,肯定是被删节的,引进到大陆的日本电影还没有完全不删的情况。我还从一些日本推理短篇小说选集里看过夏树静子其他的一些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就只看过《悲》上的这两篇。日本的侦探小说说来都很好看,但我感觉只有中长篇小说才能称得上分量,短篇小说里除了《日本短篇推理小说集》上的几篇名篇之外,让我印象深的作品好像不多。不过长篇小说给人印象深刻这貌似也是人之常情吧,终归作者在一篇作品里说了那么多的话,如果还白费力气,恐怕连出版社都会觉得冤枉了。
  《悲》一书中出现了两大俗手,除此之外,这两篇小说可以说是很值得看的了。日本推理小说界给创作归结为几种类型,有“密室”类的,典型是横沟正史,有“不在现场的证明”类的,典型是鲇川哲也,还有其他类型,这里不一一说了,《悲》中的两篇小说都涉及到了“不在现场的证明”,不过貌似根本没必要,因为那不是这两篇小说里的亮点,不是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反倒是一大俗手,看了让人连会心一笑的想法都没有。第二大俗手,我感觉可能是江户川乱步搞出来的,一开始还不很流行,但是后来直到现在,这个做法貌似越来越泛滥了,甚至影响了中国推理小说的创作,那就是把某一种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写法,桥段,公式化、神秘化,并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这种做法貌似很专业,实际上往往会使小说本来很自然的情节发展变成很生硬的装模作样的戏剧性。这种做法如果放在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绫辻行人这样的变格派小说里倒是没什么问题,很能增加阅读的乐趣,因为本来情节、场景就很花哨了,再加上几个这样虚张声势的名词的话,自然锦上添花。可是夏树静子的这两篇小说是典型的社会派本格派,非常朴实、自然的叙述中,突然冒出来这么个小丑似的玩意儿,除了让我感到俗气之外,就是不疼不痒的。比如说《M的悲剧》里出现的“延时偿付”,《C的悲剧》里出现的“不被侦查的事故”等,实在是没必要,读者心里很明白,尤其是有经验的读者,读者想看的不是剧中人物如何煞有介事的装腔作势,读者本来已经被情节吸引了,却被这些词儿搞得哭笑不得,本来没什么写作痕迹的美好的故事,就这么给糟蹋了。
  以上是这两篇小说里的缺点,剩下的,差不多全都是优点了。我觉得在《M的悲剧》里,把男人的悲剧一面写得入木三分啊!事业、虚荣、女人,被背叛,无论付出了多少,甚至是犯罪,最后都是一场空,而且要及时消失才能为自己保住一些尊严。结构中的主要线索是男主人公真渊的日记,作者把这条线索运用得很灵活,大多数事件貌似和这个日记没什么关系,但通过很多情节之间的间接的作用,最终都与日记发生了联系。不过我感觉夏树静子在最后写真渊的那段独白有些操之过急,尽管写得非常精彩吧,但那么多谜都在一处里给出了答案,我想这是整篇作品结构上的缺陷,因为作者通过前面大量的铺陈已经让真渊的日记承担了很沉重的角色,如果想很痛快不拖沓的完成作品,可能只有这么一招了吧。从小说里看,夏树静子已经看到了这个结构上缺陷,她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已经尽了相当大的努力,比如说他把最终点明小说主题思想的段落放在了日记之外,而且从始至终都与日记关系不大,成了这个小说里最大的悬念,而且还把悬念的解决交给了读者,让读者隐卷而无法释怀但并不是完全因为真渊的日记。为了做到这一点,夏树静子尽量的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得非常朴实,让它自然流淌。不过这点对于这篇小说来说并不很难做到,如果是我写,我想我也能做到。
  我推测夏树静子是这么策划的这篇小说。她先考察了男人生存中的各种悲剧,总结归纳为几种,又从这几种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这篇小说要告诉读者的那个主题。在考察男人的悲剧的同时,她自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她先设想了一个粗略的推理小说的框架,然后把找到的素材分别挂到小说框架中相应的位置上,同时根据主题修改框架,根据框架修改素材,寻找关键场景,并把它具体化。这些工作都做完了,再把自己要表达的那个主题与现有的提纲作比较,修改整个提纲的结构。此时这篇小说的样子已经出来了,整个事件差不多已经立体的出现在了夏树静子的头脑里了。这时候她并不忙着动笔写,这么做无疑是明智的,并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会这么欣赏自己还没有写出来的小说的,很多已经有大量写作经验的小说家仍然不会理解欣赏一个未成为实体的小说是多么的享受。夏树静子面对着一个立体的故事——这时它还没有定形,也就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对这个故事作出冷静的观察——从各个角度仔细的观察它,对照着自己的主题,寻找拍摄这个故事的角度,找到每一个细节里需要让读者看到些什么,然后把它们标记出来,达到了完全的控制。最后是写。
  因为夏树静子的这两篇小说里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多方面进行的,所有的人物都具有十几重的性格,还在随着一些微小的细节进行快速的变化,所以我才这么推测她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无疑能够把一个故事编得很圆,但也无疑会压抑住部分创作的激情,这两篇小说里的激情都是通过情节来表达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语言。嗯,这样让我引用几句她的话好像还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种结构的力量我是非常喜欢的,小说具有强大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像交响乐或者赋格,它让你关注的不是某一个旋律,而是通篇的味道。
  《C的悲剧》与《M的悲剧》还是有些不同的,首先它没有非常明显的线索,所有的事情都是点火之后接踵而来的,夏树静子在行文里也用一句话点出了这个性质。这种连锁反应式的无法控制的事件的发展蔚为壮观,不过肯定不是无法控制的,夏树静子控制的是点火,她如果不点火,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炫目的事件。嗯,这种写法的难度很大,我很少看到这样的小说,她要很好的预测到之后的小说里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这些情况都要为她的主题服务,不能节外生枝,虽然这些枝节可以不写,但你不能不让读者去想,如果要读者不去想,只能不节外生枝。就是这么一锤子买卖,就看什么时候砸,怎么砸,砸到哪儿了。这是一种巧劲儿。为了能够让情节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夏树静子在火烧得最旺的时候,点了第二次火,所有的情况急转直下,直到结尾,安详的崩溃掉。这两次点火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绪恰恰就是夏树静子所要表达的主题,很洗炼很精彩,又是很有力的。我认为这篇小说如上面说到的,也是按照我推测的那种写作方法写的,夏树静子在观察自己的这个小说结构的时候找到了两个重要的关节,抓住了,其他的就都控制住了。不过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感觉不是很到位,至少没有《M的悲剧》的结尾那么让读者猛然惊醒以至悲哀的哭泣的效果,这篇小说的结尾给我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感觉,减轻了整篇作品的表达分量。不知道,或许这是由于我对分量大的作品更喜欢一些的缘故吧。
  把小说中各因素的条件做好界定后,让各个情节在条件的缝隙中定向生长,然后由这样生长的情节组成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图案,这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水平与那些“为做新诗强说愁”的作者们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另外,《悲》中的心理描写也是让我赞叹的,全是细节,密度很大的细腻的心理变化,但又没让我感到写作痕迹和精雕细琢,那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东西,也就是在这些东西的字里行间里,“悲剧”的意味油然而生,好,真得太好了。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