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五月 13, 2009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看完了《歌德谈话录》,德国艾格曼著,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我没看过歌德的文学作品,前几天在和朋友们聊天时说到我在读这本《谈话录》,朋友们推荐我看看歌德写的《浮士德》,我暂时还没有看《浮士德》的打算。我的CD收藏里倒是有普拉松指挥的古诺版歌剧的《浮士德》,据说勃辽兹也做过《浮士德》的歌剧,我这里也没有。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想偷懒,想直接看看歌德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经验,主要是我对欧洲的文学作品不是很感兴趣。类似的,我还买了一本儿写维克多·雨果的传记,原来也想过买他的《悲惨世界》,不过再三犹豫之后还是做罢了。我知道《少年维特的烦恼》对现在的不少中国作者有影响,原来还有挺长一段时间只能当作“内部交流”,这回从《谈话录》里知道了一些大概,貌似充满了那种叫做“青春期”的东西。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19世纪欧洲发生的事儿,音乐、美术等等,最近又找到了一册老照片集,也是记录19世纪的欧洲的。从《贝多芬论》里看出歌德对贝多芬的影响,从《印象派画史》里也找到了不少歌德的身影,这些是促使我现在读《歌德谈话录》的直接原因吧,另外我还想过段时间看看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呵呵,从《谈话录》里看歌德貌似很不欣赏黑格尔的那一套,不过他提出的不少观点正像这本书里的后记中总结的那样却又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支持例证。当时德国真是聚集了不少伟大的脑子,而且他们说话的方向又有很大的相似性。昨天看了网上的一个《马克思传》的读后感,里面引用了一些马克思的原话,那种说话的口气、纹理、强度、修饰、意象乃至思维结构和歌德是多么相像啊,再看贝多芬的一些话也是如此。19世纪的欧洲,除了德国还有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地方,给我的印象有些魏晋时期的中国,集中了大量喜欢思考的人,发表了不少讲话,内容上千变万化,但语言风格又是很统一的。不过歌德的谈话和中国魏晋的清谈还是多少有些不一样的,并不是说文化背景不一样的那部分,歌德的谈话给我感觉思考的东西都是明明白白的给出来的,比较实比较紧,魏晋的清谈则需要花些力气去领会,比较虚比较松。《谈话录》里辑录了一些歌德的诗歌,虽然哥德认为诗歌是应该有生命的,但从辑录的这些诗歌里我看到的还是大块大块笨重的生硬的意象的堆叠,或许其中确实存在伟大的精神,但是从表面上看仍然没有中国诗歌意象中的那种活力。
  歌德对自己的创作很赞赏,同时也为其他人写出来的好东西赞不绝口,往往某一件作品他会赞赏半年或者更长时间,对于美术作品他则会反复的邀请人们来看,不断的从一件作品里找到快乐,这股热情确实激起了我不少向往,我现在能够看到的画儿太多了,去一次美术馆就会看到满屋子的画儿,这些好像都让我失去了注目的能力和耐心,以至于我看《谈话录》时不断的感到自己是很肤浅的。想起古人读书的方法,第一天看十页,第二天同样看十页,不过前九页是第一天看的,第二天不过是比第一天多看了一天,如此相当于每一页书都看了十遍,还生怕自己不理解这本书的奥妙,过半年还要拿出来再这么看一次才心里有数。我现在看书就是消费,我也知道我这么做是不对的,人家花了那么大力气写出来的东西,我就匆匆的看了一遍就过去了,不管我对这本书多么感动多么喜欢,也很少有看第二遍的。歌德多次让艾克曼把一本书多看几遍,而且每一遍都要向他汇报自己的读后感,因为在交流这些感想的时候,歌德总能够找到兴奋,总能把以前的某一个想法变一个样子说出来,同时提出更深刻更有意思的想法,艾克曼对这样的谈话也很感兴趣,他在与歌德接触的那9年里长进是飞快的。
  我是推荐把这本书作为所有有志于写小说的朋友们——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的入门教程。我想在我的小说讲稿里写的大部分内容在这本书里都写了,而且还举出非常精彩的例子,用的语言也是很简练的,读起来轻松的,不像我的讲稿那样在进行没完没了的分析。除了基本表达理论和事件结构分析之外,有了这本书,我差不多可以退休了。而且这本书还会高速有志于写小说的朋友们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尊重自己的这个行当或者这个爱好,最重要的是怎么利用创作找到丰满的快乐,这些在我那些纯技术的讲解里是不太容易传达给朋友们的。当然这本谈话录不会仅仅只有这么一个功用,如果要研究欧洲十九世纪史,研究当时的宗教、文化、科学等等各领域的进展和状况,这本书无疑也是好的;如果要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在欧洲到底产生了的多么大的影响,这本书无疑是给出了一个很丰富的标本。
  平时在网络上、报纸上我也看到过一些访谈性的文章,可是内容总的来说是太单薄,甚至让我不能确定访谈中到底有多大的成分是被访者真心想说的。能够像艾克曼这样长时间的和一个人进行深入的谈话,而且是在各种各样的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哦,那得是多么幸运的人儿啊!我也不期望自己能去和歌德这样的牛人有这样的交情,能够和一个平凡的好朋友如此度过快乐时光,我想我就会很满足了吧。

标签: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