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的两张宣传照

zhu_xinyan@yeah.net
看完了《英国短篇小说选》,朱虹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内容包括瓦尔特·司各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查尔斯·狄更斯、安东尼·特罗洛普、托马斯·哈代、罗伯特·史蒂文生、乔治·吉辛、约瑟夫·康拉德、约瑟夫·吉卜林、赫伯特·威尔斯、约翰·高尔斯华绥、萨契、萨默塞特·毛姆、凯塞林·曼斯菲尔德、阿尔弗雷德·柯巴德、詹姆斯·乔伊斯、戴维·劳伦斯、奥尔德斯·赫胥黎、莱亚姆·奥佛莱哈蒂、伊夫林·沃、格雷厄姆·格林等十九世纪初一直到二战前的短篇小说。我为啥把这些作者名字都录下来呢?我收集英国近现代小说很少,除了看过低更斯的《雾都孤儿》和格雷厄姆·格林的《人性的因素》之外,其他的作者(有些是听说过)都是第一次见面,而且也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和他们见面。
数码时代的文化愚昧
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电脑、互联网以及各种多媒体数码通讯技术)与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科技突破一样,正在改变我们的 文化。但是,知识界对这场“文化范式转换”造成的文化衰落却一直存在忧虑。2008年出版的几部著作则发出更为迫切警告:“E世代”的青年可能正在走向新 的文化愚昧。这些著作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美利坚大学语言学教授Naomi S. Baron的《总是开着:在线与移动世界中的语言》[15],以长达十年的研究,揭示了网络和短信文体对书写语言的冲击。数码时代强化了年轻人对语言规范 “无所谓”的态度,结果削弱了学生写作正规文本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以“虚拟关系”代替直接交往,使人变得隔绝、专注于自我。而最有危害的是,由于 “总是开着”(各种设备)而同时分心忙于多种事情,这种“一心多用”习惯减低了思维、反省和表达的品质。作者的告诫是,要学会“关掉”,而不要总是“开着 ”。知名作家Nicholas Carr的《大转换:联线世界,从爱迪生到谷歌》[16]是今年《华尔街日报》评选的畅销书,《大西洋》月刊以“封面故事”推荐了他的相关文章《谷歌正在 让我们变得愚蠢吗?》[17].Carr的著作具有一种历史视野,阐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既有的文化方式产生了冲击。他认为,互联网正在给我们的大脑“重 新布线”,让我们适于“快速浏览”而不是持续的专注(认真阅读、听讲或写作长文)。我们在“谷歌”中丧失了专注和沉思,甚至没有耐心读完网络上的长文章, 更不用说书籍。Emory大学英语教授Mark Bauerlein的著作有一个骇人听闻的书名:《最愚笨的一代:数码世代如何麻痹了年轻的美国人并危及着我们的未来(或,不要相信任何30岁以下的 人)》[18]. 作者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语言能力减弱、专注力丧失,学业规范淡薄而且知识贫乏。美国的年轻一代变得执迷于同伴的娱乐和时尚。 他们愚笨而无知,但自尊心却很强,因此无法接受批评。作者认为,这是整个大众文化与数码技术合谋造成的结果。著名作家Susan Jacoby的《美国的无理性时代》[19]成为今年《纽约时报》评选的畅销书,其主题延续了Richard Hofstadter在1963出版的经典著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Jacoby认为,当今美国的反智主义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突出体现在对无知 毫无羞耻感,并完全漠视理性和客观真理。她的分析批判涉及到广泛的政治与流行文化(包括庸俗化的大众科学、追逐明星的媒体,“政治正确”的观念,大学教学 水准的衰落,原教旨主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其中也指出了新技术对反智主义文化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针对这些讨论,美国《高教纪事》连续两期发表长篇评 论文章《论愚蠢》[20].作者指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有所丧失,年轻一代的“数码原住民”正在适应新的“文化范式转换”,这个过程会产生许多困扰,必 须以有效的新教育方式(包括合理利用新技术和媒体)来对抗文化的衰败。
这里提到了“数码时代”,我昨天在《英国短篇小说选》里的评论中读到了“工业时代”,以及我忘了在哪儿看到了“后工业时代”,这些都和我的想法产生了共鸣。在我的网络发言还是平时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总会说到“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我不批评政治党派什么的,我觉得这都和时代变了是有关系的。如果现在还用“农业时代”的各种情怀、观点来评价现代的事儿,很明显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既然现在全世界大部分文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我们就得严肃的面对它,生活在其中,我们就得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了这么个时代,当然不是说不能幻想和怀旧,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咱们得承认自己已经处在“后工业时代”了。标签: 读后感
看完了《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美国的保罗·亨利·朗格著,1941年纽约出版,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这本书是在二战期间写的,在文章里能够看出一些二战期间美国的观念,不过不是很浓烈,它主要介绍和讨论的还是“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和此书的书名扣合得很紧密。
标签: 读后感
看完了《续金瓶梅》,清顺治紫阳道人著,台北成易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这书是这个春节期间在潘家园收的,现在就看完了,80块钱,还确实是正版,错别字错的都有点儿水平,错字上多一笔少一笔,弄得查字典都不知道念什么,呵,所以我觉得还成吧。因为前一段时间刚把说散版的《金瓶梅》和词话版的《金瓶梅词话》看完,这回买回来就看,说来也是急需,是趁热打铁。
前几天逛书店看到一本儿先锋艺术杂志,里面刊登了一篇长文评论今村昌平导演的《梄山节考》,恰巧我在更前的几天买了这个电影,双版本珍藏版,分别是木下惠介导演的和今村昌平导演的。杂志上的那篇儿文章我没看,先锋艺术杂志无非也是那些陈词滥调,跟它的内容一样,除了打眼一些,也就是打眼一些而已。所以也不知道那个作者是否看过了木下惠介导演的版本,如此倒也让我能够比较客观的看看这两个版本孰优孰劣。
标签: 读后感
原本说以后不再多写读后感了,不过貌似已经成了习惯,不得不写,要不就好像一本儿书扔就没看似的。
标签: 读后感
回房山之后连看了两天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