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3:39

zhu_xinyan@yeah.net
看完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第2版8月第五次印刷,在扉页中前言道:“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个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格的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说来是一个演讲稿,如《论持久战》一样,大量的使用了“我们”和“我们认为”等等词语。据前言记载,这本书在发表出版在《毛泽东选集》时,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所以我现在看的并不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真实演讲稿,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不知道,只能从其中的阅读是否连贯中得到些须线索。考察文章的修改痕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词句或者段落之间其语气是否连贯自然,有了这个前言我自然要看得仔细一些,到底还是找到了几处修改的痕迹,而且发现了三处莫名其妙的缺字,按说这么严肃的出版社和这么严肃的著作不应该啊,实在不解其义。
标签: 读后感
看完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我原来没有完整看过《三国》,从电视剧《孔明传》《曹操传》《三国演义》里看过,还有很多文章来议论和引用,人们说话的时候也时常带出来一些三国典故,戏曲曲艺中也有不少出,总之未看三国先耳濡目染了好几年,四大名著已经成了中国人文化的一部分了。也因为我没完整的看过《三国》,原来月水社秀铮倒是给我一本儿《白话三国演义》是电视剧剧本,我觉得还是看小说版的《三国》更实惠些,就在去年年底买了这两本儿昨天刚看完,不过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原版的,因为不是人民文学这种大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小说,一开始给我感觉总像是缩写版,人物事件都跟皮影戏似的,事件密度很大,每一章都有很复杂的叙述,不过进入了作者的叙述语境之后感觉是很好的,看得也很快,没有感到有缩写的痕迹,两本书八百多页,所以我暂且认为我看的就是原版小说《三国演义》吧。整本书的质量还好,有十几个错别字,说不好是原文如此还是手民误植。
标签: 读后感
粗算了算,皱眉头
女人的一生就是从聪明伶俐开始慢慢变傻,知道感情和性之后就变得很傻,有人点化(失恋或者恋爱成功或者家里死人或者工作上受打击等等,总之是发生了一件或者几件屁事儿)之后就从很傻变得更傻,等有了孩子又稍微缓和了几年,稍显聪明,等孩子长大啦,就索性傻得无药可救了。——“傻屄”一词的由来。
嗯,把那个狗屁试验做完了
今天,啊不是,昨天了
今天试验做得还算顺利
今天上午陪着
那书里面指出的不少资料我在其他原始资料里也找到了呼应,同样的一件事儿用不同的笔触记述出来,便显得褒贬不一,这也是文学之妙处,一句话看你怎么 说,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意思。所以呢,也不能根据《毛鲜》一本书来说什么,只能说当时确实发生过这些事儿。《毛鲜》运笔客观,可是在对事件的叙述中动了手 脚,后来我又翻阅了一些党史资料,包括中共七大八大的新华社文集,当然我掌握的资料相对来说总是很少的,要客观的还原那段历史的面貌很困难。毛泽东有一套 贯彻他一生的做事情原则,用犯罪心理学的观点看就是一个罪犯用某种方式作案如果第一次得手了,那就会有相同方式的第二次第三次作案,作案的目的不同,具体 手法也不同,但大概思路是差不多的。这是由于经验的积累和人本身的思考惰性使然,像欧拉那样喜欢列举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这样勤于动脑筋的人,历史上看来不多,高斯算一个,而希尔伯特和庞加莱就不算了。这样也好,在研究他们的学术时容易找到脉络,而不会像研究欧拉那样显得无 所适从。我感觉研究毛泽东也一样,不应着眼在于对这个人的人品人格习惯脾气等等上面,而应在于其做事情的脉络上,他是怎么做事情的,至于那些事情的影响, 对社会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一本道”问题,根据经验和理论也可以估计出来的。毛泽东、金日成、波尔布特、斯大林这些人的做事情方法定也有一定之规,有 共同点,在谴责他们的同时,我认为大家是不是也能够从那些惨烈的事情里看到其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共同弱点呢?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民 族里用这同一种作事情的方法都行之有效呢?那么这套方法本身就是个不二法门了,他们是有幸认可且运用了这套法门的人。而这套法门我感觉也是有其因缘的,这 与民族历史和国情等等定有关系,有这样的历史和国情就会有这样灵验的法门。所以我说这是“一本道”的问题,不是谁谁谁做人的问题。为什么共产主义革命的领 导人士们能够很轻易的找到这套法门呢?
标签: 读后感
看完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3月第1版,1953年6月第2版,1960年5月第9次印刷。这是几年前我和沙门、马兰在北京聚会的时候,逛西单的中国书店时候收的旧书,一下子买了二十余本儿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单行本儿,我觉得看这种单行本要比看选集和有断章取义之嫌的语录要好一些,如此能够比较完整且不受影响较独立客观的欣赏这些历史资料,而且我也不愿受舆论和历史评论的影响,仅联系我原来看到过的中共党史资料、中国近代史革命史的资料,以及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和当时人物的日记资料等等,得到我自己的想法。沙门有一段时间还说我是不是看毛著作看多了,呵,非也,我今天才看完第一本儿。要阅读原始资料,之前一定要广泛的阅读一些周边的辅助的资料,否则可能会读不懂,产生误解,那么在将来的评述和引用中就难免要闹笑话了。即使再浅近再原始的资料,也不能孤立的去看去分析,即使在头脑中形成了某些想法也只是暂时的且情绪上的,更多的还需要以后的慢慢回味和思考,沉淀几年之后才能够有一个比较中肯的意见,那个时候也就把这些意见凝炼成简短的几句话了,所以我在我的读后感里一般不写太多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写了也只是暂时的想法,大部分还是说一些我比较有把握的话。即便是在网络上写这种不值钱的博克,也得尊重观众的。
标签: 读后感
我后来觉得这出戏的冲突并不是很难寻找的,在当时的社会有几个社会现象并不罕见:富贵些的人家一婚再婚;老夫少妻;儿子和年轻后母的私通;女仆与年轻主人的私通;罢工与紧张的劳资关系,等等。这些现象在现代社会也是存在的。曹禺先生从这些现象的搭配组合中找到了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悲剧。一个女仆年轻的时候与少主人私通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留在主人的身边成为大少爷,另一个随着她走后成为主人的公司中带领罢工的工人代表,这个女仆的第三个孩子是女儿又来到这个富贵家庭,像她母亲当年那样与大少爷私通了,而大少爷原来还和他的年轻后母有一腿,为了增加大少爷的尴尬境遇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弟弟,这个弟弟也喜欢上了那个女儿。我后来想如果把这出戏的亮点放在鲁侍萍和她的孩子们上,整个结构就会很鲜明了,难免会让人看出俗套,所以曹禺把亮点放在了认真多情的周蘩漪和有梦想而最后梦想破灭的周冲上,等于是稍微转移了戏剧的重心,这是非常巧妙的艺术手法所在。从他要加上序幕和尾声以及这个重心转移上也能看出曹禺的本意是想跳出这出悲剧来写这出悲剧,在这里蘩漪和周冲的真挚而单纯的感情却成了牺牲品,而其他人的丑恶淫乱的感情则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崩溃了。曹禺并不是要表达什么他个人的看法,他只是想通过这种奇妙的结构让观众心理产生由衷的悲哀和无奈,接受一次情感的冲击,这种感受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超现实的。曹禺并不是要净化谁的心灵或者伸张正义,他就是要把这种邪恶赤裸裸的拿给观众们看,其中是有发泄存在的,世界可能或许就是这个样子。正如曹禺本人所说,他并没有盼望着这出戏能够上舞台,因为他也不知道这出戏会有什么社会作用。但正因为这出戏里有人性和命运的悲剧,突破了时代性和社会性,它却不再受时代和社会的束缚,能够在很多国家各个时代出现在舞台上。不过呢,我感觉人们始终没有理解曹禺的本意,不断的在舞台表演上发生着歪曲。可能这出戏确实只适合作为案头剧才能得到人们冷静的欣赏吧。
标签: 读后感
为了看人艺的话剧《雷雨》,我先看了曹禺《雷雨》的剧本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9月第1版,1998年5月第3次印刷,后面附录了曹禺在 一九三六年为此剧写的序。从此序中可以看出,这是在《雷雨》杀青三年后写的,在那三年里《雷雨》已经被多次搬上舞台,而且在日本也有所演出,可是始终没有 得到很好的演出效果,主要是曹禺本人感觉很多人对此剧本有误解,曹禺本人认为很重要的角色不能被演员很好的把握住性格及命运,而且序幕和尾声也遭到很多导 演的排斥。同样作为一个小说和戏剧作者,曹禺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一些,而且经曹禺先生在序中如此一点播,整出戏剧的大概轮廓面貌我也犁然于心了。因为前一段 时间我一直在看人艺的话剧录像,对人艺的我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在看这个剧本的时候自然也就不自觉的把角色和我知道的演员对上了两个,我觉得饰鲁贵的演 员最好是英若诚,他在《骆驼祥子》里演刘四爷的样子和鲁贵的一些行止很对头的,看了曹禺先生的序之后,我感觉饰周萍的演员最好是濮存曦,他能够拿出那种绅 士且懦弱,有教养但矛盾的劲头来。原来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拍过《雷雨》,当时理解不是很深,大多都是高中时候的印象,这回又看了一次剧本,发现我当时的理解 是错误的,它不是革命戏,而是伦理戏,是具有恐怖和浓重悲剧色彩的,是经过很深的城府和全局的思考而最终拿出来的,它并不是要控诉什么,起笔就直点“命 运”这个主题。是谁的命运?从曹禺先生的序中可以看出是两个与整部戏剧直接冲突关系次要的人物,不是鲁侍萍和他的孩子们,而是鲁蘩漪和周冲,细看剧本也确 实如此,看人艺版的话剧时我也有所体会。
标签: 读后感
昨天去见了阿坚
昨晚几位光棍儿吃饭
春节这几天没抱太大的希望
今天上午我给别的实验室打扫卫生来着
我在看一个超级弱智小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