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剑客
zhu_xinyan@yeah.net
星期五, 八月 31, 2007
听郭德刚相声,欣赏他那个贫嘴,那个嘴缺德,听多了在和别人说话或者在论坛里发言的时候就不自觉的话多了。其他人的相声我也听过,相比之下郭德刚的水平并不是最高的,我觉得杨少华不错,马志明不错,这些都是现今活着的,死了的我还是最喜欢马三立。郭德刚有一点是个大贡献,就是把相声这种曲艺形式又放回了民间,不再是文工团、曲艺团的那套政治性很强的状态,而是有更多的民间口儿、传统口儿。他把很多,据一个网站2005年统计,当时有600多段儿传统段子,单口双口群口拿出来重新整理,做了一些有水平的修改,搬上了舞台,有好多是我从未听过的。传统上的好东西就是继承下来,我认为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新颖、个性而忽视前人的工作,那么做就是没文化。在基本功扎实,对于这门艺术有深刻了解体悟掌握的基础上,再有自己的发挥创造那样才是素质,才能够站得稳当。中国相声前十几年的失败,败就败在那个“新”字上了,旧的还不太明白呢,新的也不会新到哪里去。结果就是有很长一阵子要被小品取代,小品的功夫比起相声来说是低了一大截子的,好的好不起来,而中国人民又需要欢乐,光听歌看舞不顶事儿,就只好用差一些的小品来搪塞了。
我的文字本身就受到中国传统曲艺的影响很大,而其中大部分技巧都是从相声中得到的,常听相声对于学习说中国话很有用处。郭德刚在这里为中国人中国话做了件大好事儿啊,我得谢谢他。
时间
16:55
星期四, 八月 30, 2007
天一凉,人就悲,我想气候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天儿一凉就感到这一年的最快活的日子就过去了。快活的日子过去了,其他的日子也就爱咋咋地吧,过日子不就是图个快活么?最快活的日子过去了,过日子不就是图个快活么?最快活的日子过去了,就等于这一年就算是过去了。是对那最快活的日子的留恋?还是对又过了一年的惆怅?不知道。两者都有了,如此就悲了。
时间
19:57
星期三, 八月 29, 2007
这两天特别不在状态
突然又有想不开的了
这两天听郭德刚的相声呢
又看了《性工作者十日谈》
其他的书这两天都看不下去
也就是看看画儿了
八大山人的东西
自从上次看了乐理基础后
想到了不少事情
比如说演奏与舞蹈的共同性
调性与情绪什么的
总之特别多吧,也特别乱
又在看数学思想
在调性的基础上又添乱
我是想把我以前的那些想法
都再从新的梳理一次
所以写东西也是乱七八糟的
不太好说,总之状态不好
时间
15:57
星期二, 八月 28, 2007
识不识字儿和有没有文化没什么关系吧?我刚才还想好好写一写呢,跟我哥还有黄钦聊天儿把这事儿给忘了。我主要是想说,识字儿肯定是有机会基础到更优秀的思考和更高档次的文化了。古代人认为识文断字儿的都是文化人,因为古代的书都是说道理的,有水平的,有修养的,质量很高的。不识字儿的自然看不了了,所以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得到很多知识,若又没有师傅教他们,那就什么也学不到了。而看书的人则可以通过书本儿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古时候。现代不用啦,有两种情况,一是识字儿的人不去学知识,脑子懒啊;二是有太多的书中本身就没什么好东西可学的,废话连篇还是好事儿呢,怕就怕有些书籍一堆思考垃圾,心不烦的看了心烦,心烦的看完了心更烦,不让人明理,而是让人糊涂,更有甚者成为了别有用心者给大众洗脑的工具。若书的内容本身就是垃圾,不识字儿的可能得到的还少一些,而不会浪费时间在吃垃圾上,倒还多少能保存些文化了,可能比识字儿的更有文化也说不定了。
比如说这个“爱”,你不看书的话也绝不会看到那么多这爱那爱的烂分析,也或许脑子里也不会有这么个说不明白的概念。结婚就是结婚呗,过日子就是过日子呗,要这么个“爱”在里面掺乎个啥?我关心我儿子那是我乐意,有啥就“爱”了?我拉我老婆手我高兴,跟“爱”有啥子关系了?可是看书的人大多都会知道这么个玩意儿,而且“爱”到底是个啥那些人倒是七扯八扯的说不清了。说不清吧,还一天到晚为了这么个破字儿神魂颠倒神经兮兮的,你说这不是作孽呢么?你要问我“爱”到底是个啥啊,要我看就是“五迷三道”。那“五迷三道”是个啥?这我说不清楚,你不也说不清楚“爱”是个啥么?所以,“爱”就是“五迷三道”。呵呵,这还用问,我就说么,现在这读书人儿啊,他们就是没文化。
时间
15:24
星期一, 八月 27, 2007
局域网上同时出现了两篇中国与外国的状况比较的文章,分别是和法国和日本比,这自然会让我又一次感到自己还活在万恶的旧社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在“独立中文笔会”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不是事情太多了,而是事情太少了,我也越来越感到中国人的懒,也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懒,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我想世界上没有谁敢与中国人比,我说的是脑子懒。说中国现在是做什么事儿的都有,你要想特立独行非得去挖空心思,可我感觉中国做什么事儿的人都很少,有些事情可能就只有一两个人去做,而根本没有什么事情会有一亿人去做的。或许他本身是那个职业的,但那并不等于他在做这件事情。反而什么事儿都不做的人很多,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懒人都俯仰皆拾。中国人口很多,可是做事情的人却少得很,还要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好,国家经济发展不良,也怪不得有计划生育来消灭中国的懒散人口呢。设想如果中国有一亿人进行写作,如此大的交流密度和创作人群,出现好的作品应当是不成问题的,可中国写作的人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百万,而大多还是专业写作的人,也就是说这一百万的人中有大部分是做不了其他事情了,在其他事情上他们就是废物,是没有用的懒人。而此一百万人中又有几个人是专心于写作的呢?追名逐离混圈子吃老本儿的大有人在,如此中国真正写作的人可能不会过万,如此小规模的创作群体,怎能去设想谁去得诺贝尔文学奖呢?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跨行业做事情的人就更少了。就拿中国搞艺术产业的人来说,他们还没有什么成就呢就先把牌子挂上了,把风格摆出来了,画地为牢了,若让他们去做其他的事情去体验生活,架子在那里摆着呢,他们肯定不会动,懒,就更甭说跨行业做事情的了。
中国人很懒的,脑子懒,我不是偏爱咒骂国人的,可看到如此一大堆机械的尸体般的国民,我也不得不说两句了。再重复一遍,中国人民是这样的,就是一堆肉机械,一群有手的畜牲,哪怕累死也不愿动一点儿脑子。
看了我们单位的新毕业研究生聚餐照,又看了一个叫“博研联盟”的论坛,我看中国指望这些知识分子也指望不上了。蝇营狗苟,混饭吃的一群懒汉。我觉得我大可以在北京城里的告知集中的地方趾高气昂,甚至砸了他们的牌坊。除了少数的几个人我感觉还是有学问的,绝大多数可以当尸体处理了。如果再发生一次日本侵华搞一次大屠杀,又一次死个300000我一点儿也不心疼,还要在港口打一个横幅:热烈欢迎各国军队来华杀人!中国至少要死十亿,否则这个民族就算完了,一个不剩的全懒死了。
有这么几种中国人需要杀干净:
1、看书少的人;
2、不会做家务的人;
3、浪费的人;
4、不愿生育的人;
5、不敬业的人;
6、勾心斗角的人;
7、唯权威论的人;
8、没有信仰的人;
9、盲从与武断的人;
10、行乞的人;
11、隐瞒与欺骗的人;
12、活着跟死了一样或者或者还不如死了的人。
时间
09:19
星期日, 八月 26, 2007
或许我现在看的这本儿《古兰经》是我收的书里最索然无味的东西了。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会信仰这么一本儿书,并且还会说《古兰经》是文学上的经典,是如何如何的好。以后我得离穆斯林远远的,也尽量不和人们说什么《古兰经》的事儿,很糟糕,这部经典寡然无味,所有的语言都是机械的暴力的,没有人情味儿的。书中稍微有一些有点儿思想的东西还是抄袭《旧约》和《新约》的,就是摩西和耶稣的那么一小段儿,还是反复潮汐,并且我感觉《古兰经》对这两个人物的阐释虽说一些地道的见解,但也是粗浅的,是看《圣经》是一目了然的。还有的就是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儿的硬性规定,而这些规定可能原本就是阿拉伯人的民俗,也并非独创。除了抄《圣经》和民俗之外,《古兰经》中就是一味的说教了,就是那种很拙劣的强迫性的语言了。不断的赞美真主,区别什么是信的,什么是不信的,和信真主就是要信真主,直到你耳朵听出了茧子,他还没有说完呢。《古兰经》就是“洗脑文学”的典范了。教大家仇视异己,这确实可以团结内部人员,可如此的死气沉沉的团结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从《古兰经》中实在看不出任何可以生发出新思考的东西,都已经是公元六世纪了,但仍旧是那么的野蛮和愚昧。
时间
14:43
星期六, 八月 25, 2007
我现在在房山
空气很好,很安静
可以喝茶听音乐
毫无障碍的看书和思考
而且有充足的食物
和香烟、糖果
还有阿花做伴儿
而我的生活很紧张
所有的都像着魔了
必须做大量的学习
这使我无暇顾及其他
无暇去多说一句话
时间
10:20
星期五, 八月 24, 2007
《古兰经》就是直接教化人的,绝对的只信一神,绝对的崇拜。并且它又是一部法典,各种法律一条一条的陈列出来,并且反复强调,其中有大量的重复的意思和句子。它是在给法律蒙上一层神学的面纱。《古兰经》是直指政治的,这是其与《旧约》发生出来的其它宗教所不同的地方。
通篇都是生硬的辨析。看到现在,我真没有发现《古兰经》在哪里有明显的文学性,也没有看出这部经典的好处来。通篇都是宗教狂热,都是语言暴力。
时间
17:54
星期四, 八月 23, 2007
我本是想写出三百六十六种食品的,以后每天争取吃到一样儿,呵呵,可千万不要再说什么现在的日子好了却没什么可吃的了这样的话了,嗯,也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意识的。不过现在看来若要写出来三百六十六种食品也是件很难的事儿了。我都活了二十八岁了,这二十八年我吃过的东西不至于连三百六十六种都凑不齐吧!我们家也不是那种穷人家!我家的亲戚也特别多!我还住在北京这个东西南北菜大杂烩的地方!哎……只能说我对生活的观察太少了,我确实还不够关心生活。要是我能够一口气儿写下三百六十六种食品那该有多好呀!可是当我写到后来,也就是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吧,我就感觉磕磕绊绊结结巴巴支支吾吾唧唧歪歪了。
时间
16:39
星期三, 八月 22, 2007
宗教科普
昨天我带着几个问题上google查了一下,颇有些收获和心得,在这里说说。
我主要看了看大宗教的发展概况、派系差别、管理制度等。主要看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内容。另外还有新疆、蒙古的宗教,及罗马帝国的发展简史。
基督教是《新约》宗教,当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块时,基督教也根据地理分裂成了西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和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此两教实际上是一回事儿,只是在谁更正统方面有所争执。东正教为了保持正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以至一直没有实际的牧首区,其名誉牧首区在伊斯坦布尔。天主教的牧首区在梵蒂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形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十九世纪初被拿破仑灭掉,此间德国的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即认为人人都可以解释《圣经》,否定了天主教教会的权威。因此在宗教形式上,新教与天主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说新教追求死后进天国,而天主教认为教会就是天国,什么时候教会遍布全球了,什么时候天国就普遍降临了。新教又有路德派的信义宗,加尔文派的改革宗,英国的圣公宗,形成了圣公会、圣方(济)会、东仪会等具体组织,其中东仪会与天主教在形式上是相似的。新教的牧首区在瑞士的日内瓦。新教在中国被称为“耶稣教”或者“基督教”。东罗马帝国就是拜占庭帝国,又叫“千年帝国”,后来被奥斯曼帝国灭亡后,东正教大国俄罗斯自称为“第三罗马”,“沙皇”的“沙”就是“恺撒”的俄文音译。
伊斯兰教是《古兰经》宗教,其分裂是在穆罕默德死后发生的,是关于哈里发(政教合一的领导人)是神选的还是人选的这个问题的一次大争论。四大哈里发中除了最后一任“阿里”是穆圣的子孙,前面三个都是公选出来的。这实际上是选举制与世袭制之间的政治斗争。这样形成了两个大派,逊尼派,是以哈里发为国王和代理人的,什叶派,是以伊玛目为直传代祈祷者的。这两派有各形成不同的小派。另外还有苏非派,是把神秘主义糅进了伊斯兰教的,后来对逊尼派有一定影响。现在中国回教穆斯林主要信奉的是逊尼派哈乃斐学派。阿訇是教师的意思,是清真寺的院长,相当于佛教里的方丈、主持,天主教里的神父,新教里的牧师,犹太教里的拉比。苏丹是黑色人种的国王的意思。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旧约》生发出来的并与实际人民思想相结合的宗教。基督教信《新约》,其中天主教、东正教的《旧约》要比新教的《旧约》多一些内容,像“通天塔”、“巴别塔”、“特洛伊之战”、“尼尼微”“所多玛”与“蛾摩拉”的灭亡过程等等这些涉及到古巴比伦历史、古希腊史、古罗马史的章节在新教《旧约》里是没有的。我手里的《旧约》是新教版本的。伊斯兰教信《古兰经》,在《古兰经》诞生时,基督教还是统一的,所以《古兰经》的《旧约》是天主教版的《旧约》。犹太教信古版《旧约》。
佛教相较之下要纷繁得多了,因为他不信神,所以任何对此道有所悟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学说,建立自己的学派,没有一定之规,而且它是在不断发展繁复的。在有些地方佛教与政治关系紧密;在有些地方组织松散,与政治关系不大,有些像基督教的新教。主要分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修行证果,是内向的;大乘佛教是普度众生,是外向的。它们的教法和教义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分裂的产生也与印度半岛的政权纠纷有关。大乘佛教出国广泛宣传自己的学说,认为从小乘到大乘是一个进步。乘,在梵语中叫“衍那”,道路、乘载的意思,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中文意思就是“罗摩的道路”——“罗摩漫游记”。小乘佛教在南亚有统治地位,大乘佛教的影响范围更广一些。中国佛教组成出了大部分地区的大乘佛教和云南地区的小乘佛教外,还有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甘肃等地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与西藏苯教结合的产物,其经典全为梵语记录,与小乘佛教经典由巴利语、僧加罗语、梵语的记录是有区别的。佛教有繁多的宗派,进入现代社会后,日本佛教宗派生发很快很多。中国的佛教主要的是八大宗派,分别为律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具贤宗)、唯识宗、天台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以研究佛教戒律为主。禅宗,以参禅为主,主要是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我们民间说到的是“中国禅”是属于顿超禅派的祖师禅系的。中国少林寺是正统禅宗。三论宗,以《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为主要研习对象的。华严宗,是集众宗与一大成,主要探讨客观世界奥妙的。华严宗在宋朝时作出的《人源论》是对中国儒学、道学、佛学的一次巨大的挑战,是宋明理学产生的前缘。唯识宗,是以唐玄奘翻译的《成唯识论》为主要研习对象的,是继承了印度佛教中瑜伽宗的派系,因诞生于唐朝大慈恩寺,又叫慈恩宗。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依据的。净土宗,信仰并追求极乐净土极乐世界。密宗,为密法瑜伽,身口意三业相应,信仰即身本尊的,此宗不传未入教未受灌顶的人,在形式上很保密。还有很多宗派,不一一列举。我们现代提到的佛教观念是对各个宗派学说的严重杂糅,只是象征意义上的佛教。而中国佛教的实际形态也是宗派间有些互相交流渗透的,并不是封闭的,但不宜因此杂糅它们。因为宗派的大方向一致,而具体的教义是有学术上的区别和冲突的。说来《西游记》对佛道的调侃可能是这种杂糅之滥觞了。
另外在看新疆、蒙古的宗教史时,还看到了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修士学派;袄教,就是所罗亚斯德教,又叫拜火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拜物教,因大祭司被称为“萨满”而得名,此教在蒙古、中国东北影响很大。另外还有古埃及的太阳神系的宗教、锡克教、耆那教和婆罗门教等古印度教、中国的道教等等,我未查看。
以上关于历史的内容都是很粗略的,具体的欧亚非大陆史,还要细查看细分析。各宗教的第一次分裂都与政治有关,其后宗教有都渐渐从政治性转向了学术性,这是历史共同点。这可能与总计为了统一人们意识,团结统一国家有关,而其成熟则是生活与哲学上的事情,与政治权力什么的无关了。
宗教与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了解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意识形态对于理解当时当地的文明是有助益的,对于形成自我的哲学体系也是有助益的。
时间
11:02
星期一, 八月 20, 2007
嗯,以后聊天儿记录我都如此下载吧。这回的是:对石康《自尊、虚荣、自由》一文的批评。
时间
21:38
看《古兰经》第二章“黄牛篇”,里面已经很好的回答了《古兰经》和《旧约》之间的渊源,“阿丹”就是“亚当”,“穆萨”就是“摩西”,“努哈”就是“挪亚”,“易卜拉欣”就是“亚伯拉罕”,“真主”就是“上帝”,“尔撒”就是“耶稣”。我想这与圣保罗等使徒传教是有关的。从《新约》中可以看到当时传教范围是跨了欧亚大陆的,所以在后来出现的《古兰经》中出现了依附于《旧约》而出现的内容并不足为怪。穆罕默德若是使人们相信自己的话定不会说明说什么明显无来由的故事,那样在当时的部族纷争严重的阿拉伯世界之会招致人们的更强烈的反感,他只能够依附民间传说,也就是几百年前传道士们告诉他们的那些故事,因为那些故事是人们大多都知道的,穆圣讲出来才不至于使人们感到他后来说出来的话是痴人妄语。
至于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名词相差那么大,其实从发音上来讲是很相近的,我认为这只是方言不同罢了。关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这个争论是很广泛了,实际上是同宗同源的,只是基督教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了以后可能会出现假先知的事情,而《古兰经》中也提到了有人说信可不是真心的意思,于是伊斯兰教的人也会认为早先得到《新约》的人是在自欺欺人。两部相似的经典相似到了他们对其他言论行为的理解和攻击都很相似的地步,就有些自己打自己的脸的味道了。可如此却得到了教体内部的团结,此实惠是很大的,解决了不少纷争和死人问题。
《旧约》的力量可能还在发挥,这些从现代新宗教或者邪教中能够看到一些。《旧约》中有很多充满浪漫主义的故事,此浪漫的力量是能够生发出新的信仰和新的宗教的。
等看完《古兰经》我准备再看看《五十奥义书》,把此些宗教思想的根儿都挖一遍,说不定可以得到宗教中大一统的东西。当然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我认为这对于人来思想的脉络的掌握,对自己领悟天下人间的事儿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发现任何宗教的最主要的作用都是促进族群内部思想的统一,促进团结的,少分歧争战,以确保自己族群平稳发展,而且发展壮大。就像我那天对老ge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充分的指挥可以摒弃传统标新立异的,此时如果不及时承认自己的智力水平的不足或者无能,就无异于以卵击石自讨苦吃,会活得很痛苦的。可悲的事就是有很多人自以为自己的智力水平很高了,去逞能,然后活得很痛苦,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示弱,以为这就是在追求自由了,此种人一点儿也不可怜,他们亵渎的大众的智慧,侮辱了人类的智商。既然他们认为自己是强大的,那就允许他们做那个强大的梦去好了。社会思想和风俗习惯是使那些承认了自己软弱的人生活幸福的工具,是必然会出现的智慧,而且是可以毫无理由的信赖和遵守的。社会经验不是用“保守不保守”来评断的,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批评后以稳定的形式沉淀下来的适于人类生存的东西。在你没有提出一套更好的思想体系之前,我认为踏实地遵守那些传统并不会伤害你的冒险、自由与艺术的精神,也是唯一可行的一种方法。
很多新思想的提出都让我感到那个思想家的不怀好意或者愚蠢,尤其是当这个思想只停留在表现形式上且很不成体系的时候。
时间
09:19
星期六, 八月 18, 2007
我现在的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喜怒哀乐,与人打交道也只是电话里说两句,或者去商店、饭馆吃饭的时候面对服务员。
整理来说是宁静且奢侈的。每天就是看书,音乐总是响着,这回使我心无杂念的把书看下去。而且不会觉得有多么孤单或者无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如此的状态,以至于很少进城、出门儿,也不喜欢遇到熟人或者他们打来的电话。或许我是变得孤僻了吧,我把我现在的状态称为“书迷”。
至于奢侈么,比如说今天吧,我就花了二百块钱。买了一百块钱的移动电话充值卡。吃了四十块钱的小羊蝎子火锅。嗯,那家店是今天刚开业的,不过老伴和服务员都是老面孔了。我们这儿地方太小,饭馆关张开张的,里面的人总会是那么几个,所有的都可以保持很长时间是你不会因为陌生而感到局促的状态。买了四十五块钱的沐浴露。呵,这可是我们这里最贵的洗澡用品了,我一直用这个牌子的,虽然我也不很清楚这么贵的沐浴露到底哪点儿出色。又买了十五块钱的漱口水。这是个新鲜玩意儿,以前在我们这儿的这家小超市里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花这个钱的目的仅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
如此的日子给我感觉时间好像是停止了,如果没有季节变化的话,我根本不会意识到我还长大了或者变老了什么的。当听到我的哪个朋友结婚了,有孩子了,一开始我还会很惊讶,然后也觉得自己年龄是够大的了;如今听到这样的消息,那也仅只是个消息而已,跟每天看新闻报纸上的那些没什么两样儿,与我有多大关系呢?
如果不照镜子的话,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还会变老。
如果不过生日的话,我也会忘记我的年龄是在增大。
如果不上黄站的话,我或许不会在意什么性别和生存这些人间的事儿了吧。
时间
21:29
星期五, 八月 17, 2007
关于爱情哲学的聊天儿记录
这个聊天记录文本较长,详细的阐述了我的爱情哲学,用和我聊天儿的人的话说就是:
gesili 22:31:50
你今天说的是我截至目前听过的最全面,最有道理的分析了
gesili 22:31:59
尤其关于我自己
嗯,如果感兴趣,就下载来看吧。
如果你能够看明白,那么恭喜你,因为你的智商就跟我一样高了,都是170。:)
下载页面网址:
zhulaojianke.gbaopan.com/files/65baf80edaa548a880ebcb820e473b05.gbp
下载需要注册,很方便,而且可以得到免费1G的网盘空间。
时间
23:16
概念和定义都有名称的意思,但它们两个是不一样的。
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那件事物的名字。在表达时,概念与那件事物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概括的结果。
定义是主观的,是人为的,为了说明某件事物时所指定的名称,是具有思维工具性质的。另外,对于客观存在的抽象事物也需要人为指定其名称及含义。
定义既然是人为定的,就有其不绝对性和不确定性,这个性质在思维工具和抽象事物上都存在。此思维工具如理想体系、参照系、辅助线等等,当变更考察对象的时候,这些定义的具体内容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不会达到工具的作用了。抽象事物比如说爱情,很明显,每个人对爱情的定义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再如文学、朋友等等,也是如此。
把“概念”和“定义”过分的等同视之是很危险的,而且现实社会中往往把这两个名称混淆了,所以遇到问题自己思考的时候首先要弄明白这是“概念”还是“定义”,然后再着手去考察它们也不迟。
我推荐一种比较有效的思考方法,有些类似于“代数”,就是把名称都分解开,不管是概念还是定义,都让它们还原为其所代指的具体内容,然后在这个庞大的内容体系中进行解析、组合、还原等等操作,再形成新的有序的内容,形成新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概念或者定义,再以这些名称为单位或者工具进行思考。名称是为了方便操作和表达的内容集合体代号,有些名称是具有描述性质的,有些名称则仅仅是一个发音或者符号。当表达用的名称不利于有效思考的时候,那就废掉它,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合乎逻辑的。思考的结果出来了,再设法还原到原来的名称上去以便于表达,或者不必还原,直接给出新的概念和定义;如果不用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那就没必要再考虑名称什么的了,得鱼忘筌么。
时间
16:53
星期四, 八月 16, 2007
《音乐理论基础》读后感
看完了李重光先生于1962年写成的《音乐理论基础》一书,呵,听了那么多年音乐了,如今是第一次看乐理书,还是入门级的。因为此书成书较早,又受到了当时社会习俗、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中介绍的音乐理论也就是明显赶不上当时的时代了,民乐和苏联音乐占的比重较大,也有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也有少部分是早期德奥的乐理成就,至于美国英法北欧等的则只引用了很少的几篇比较经典的谱子。另外,作者对于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的理论革命似乎也很反感,认为无调性、不协和音程和和弦等音乐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而此课本目前仍然被音乐中小学校沿用,只是对内容稍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改。我现在看完的是1962年第1版第26次印刷的版本,说明当时李先生交的那份儿作业到现在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我是拿此书作为科普用的,并且我感觉看此书已经能够很好的达到科普的目的了。终归乐理中涉及到古典音乐的概念是历史是板上钉钉的了,所以不管是当时出书的社会风俗政治文化背景如何,知识是没有党派国界和阶级的。
因为是基础性的书籍,其中内容就也没有多么深奥和复杂了,很容易理解,并且李先生讲得很清楚明白,举例也是不厌其烦琐,早年出的科普书就是这点好,非常踏实,非常耐烦,非常为人民服务,所以我用两天的业余时间就看完了,也弄懂了60%。嗯,因为手头没有钢琴和音像资料,对某些乐理的感觉也定不会直观,不过,我想如果参加考试的话,及格应该是可以的,所以说我理解了60%。我看此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以后再这音乐的时候能够得到更丰富的享受,倒也没有想过去识谱、演唱或演奏,或者去作曲。
书中主要是说五线谱中的各种概念,音程、调性、旋律什么的,及此些概念间的关系,概念的性质,也大概讲了一些音乐技巧,操作概念的技巧等等。在此书最后的附录中介绍了简谱和工尺谱。因为用谱子来讲解音乐很直观也很书面化,所以我还感觉此书实际上是在讲“乐谱理论”,而非纯粹的音乐理论。
从此书中我感到音乐中最伟大的划时代的创举是人类发现了“C”这个音,以及“C”到“C1”的八度循环。此发现我感觉要比数学中发现“1”这个最小整数的意义和难度上要大得多,可惜此书不是人类早期音乐发展史,也就没有介绍这个“C”是如何被发现的。问题是全世界无论哪个民族好像都不约而同的找到了这个“C”,只是叫的名字不同罢了(或许在音准上也有一些不同吧),在简谱中叫“1”,Do,在“工尺谱”中叫“上”,在中国民乐理论中叫“宫”,但都是指这么一个基准音,然后按照是否和协、悦耳,慢慢的找到了DEFGAB,又认识到了八度循环,只是各个民族中后来的认识途径及音乐风俗不同,才衍生成了各民族音乐那丰富多彩的调式体系。我想这可能是一个自然现象,是人类耳朵、听觉系统构造所决定的本能吧。对于还能听到次声波的猫、狗、海豚,可能它们的音乐体系就会与识别音域较窄的人类的音乐体系大相径庭了。
比较精彩的是后来的理论上的建设和发展,我感觉人类在此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客观科学精神,并没有完全的被自己的情感和喜好所左右。这个我也有切身体会,当年我在大学时组建摇滚乐队,当时我还不知啥叫乐理,只是听了几盘儿磁带就心血来潮的模仿、试验和突破,纯粹是瞎子摸象式的玩儿,但在作曲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音级、音程的现象,于是就有意识的在自己创作的旋律中加入这些自己的发现,渐渐的就形成了乐段、调式、曲式,当然这些概念是现在才知道的,而且我还发现当年做的很多试验在这些经典理论中早就有过详细、完整的总结和阐述了。呵,说来年轻的时候也到底没有反叛出来个啥,若说有反叛也只是形式上的不羁,在本质上就是保守了,无思想突破的。如今感到了无知的可悲,感到了了解一些理论是多么的必要,也觉得自己当时的作品是够傻的,更加崇拜巴赫了。不过还好,正因为当时的心血来潮吧,我也较早的对音乐本性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了,如今看乐理上的书倒也有几分亲切感。
后来的理论建设就是从最简单的“C”音生发出来的,而且几乎每一处小的形式表现都有特定的名字,相比之下,西方经典音乐理论的命名还是很直观很系统的,体系内是可推论的,这一点可能就是其成为目前世界音乐共同标准的一个原因吧。由于有了系统就有了可拓展和衍生的巨大空间,虽然其概念不像中国民乐那样实用、具体、简练、指定性强,五线谱往往还要动脑子细推导反应一下,可是它是活的,是可以有很大灵活性的,是可以完全的解释几乎所有音乐现象的,以至于我也觉得五线谱是挺先进的。而且从书中还可以知道,目前的五线谱是国际音乐界对欧洲古谱进行修改后的样子,也就是说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而是音乐界所共有的。20世纪的音乐理论中又发展出了“微分音”和“音块”等形式,如此,我想可能会有那么一天,五线谱是可以说明、表示人类的所有音乐现象的。
目前还有两种重要的音乐形式是五线谱说明不了的,一种是电子音乐,直接利用电子元器件,通过利用电流形成的波形、回馈、声响做出来的音乐;另一种是采样音乐,包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及行为造成的声音。因为此些是不用演奏和演唱的,要谱子也是多余。不过如果分配音色的话,也很难说不能用五线谱来表示,只要找好音准我看就没问题。
我觉得从实用的角度上来说,给乐器以专用谱子可能更好些,五线谱进行理论研究的用处可能会更大一些。
嗯,这个音乐概念啊确实是非常之多,《音乐理论基础》中平均每一页都会出现两到三个新概念,而这还只是基础理论呢,就算是基础理论,有很多列举李先生也说了是不完全的。给我感觉有点儿像各行各业中的行话,而别名就有些像黑话了。不过几乎所有行业都有自己本行业的专业术语语库,或许这就是文明吧。但我总觉得概念太多了会局限或者妨碍此专业的发展,也会耽误行业间的交流的。专业术语的文明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多少都有些行业自我保护的意思在其中吧。不过,我认为如果出现了可以跨行业的通用术语的话,可能会更文明一些,至少会促进行业间的取长补短,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或许也是自私的。
从一个音到很多音,到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到音的联合,到联合与联合之间的关系,还有音的复合,也有复合与复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关系与关系之间的关系,为了用声音来更好的表达,人类如此一路走来花了多大心血啊!有人搞理论,有人用理论,有人作曲,有人奏乐,每一次都前进了一小步或者一大步,总之是一步,一步一步的从几千年前走到今天,还要走下去,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快乐。啊,我又一次感到了人类文明和智慧是伟大的了!
可如果爆发了核战争……只一瞬间这些这许多就化为乌有,所有的都化成了尘埃和蒸汽……它又是多么的脆弱而渺小啊!——突然又感到无意义了,突然又想到了爱情。
和繁衍。
标签: 读后感
时间
19:45
星期三, 八月 15, 2007
人生的战场非常大,让我们用人生中得到的快乐当作一个衡量人生质量的标准吧。如果活着不快乐,那就有两种情况:1、跟死了一样;2、生不如死。
获得快乐是最要动大脑动智慧的事情了。
先要明确对自己来说什么是快乐,把它们分类定级别,然后就是要判断自己的现在快乐么,还要分析一下将来会不会因此更快乐或者不快乐。还有就是具体怎么做,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多分析身边的人物和环境,还要积累知识,锻炼心理。一点点的快乐都是来之不易的。
有很多时候是要共同快乐的,别人快乐了,同时自己也会快乐,就如性交一样,会是个大快乐。所以还要学会投入到社会中去,与周围人协作和分享。
得到快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小时候觉得好玩儿的到大了就会觉得无聊,所以若想使自己随时都会快乐,就要持续的付出智慧、精力、体力。我倒不是提倡人们在追求快乐的路上量力而行,对于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快乐的贪婪是必要的,否则活着可就真成了受苦受罪的事情了。
要让一个快乐可持续下去,不至于乐极生悲,我劝朋友们还是要遵纪守法,除非你能够有足够的信心逃避法律的管制或者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就别浪费精力打法律的主意。当然,有一个例外,若别人为了追求他们快乐而违法侵犯了你的时候,如果报仇成了你人生最大的快乐,为了这个快乐你会快乐的去死,那就开动脑筋报仇吧。我认为如果一个快乐比生命还要大,那为了得到它,我会拼命的。可不要蛮干,而是沿着一条能够得到快乐的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如果得不到,那就是我选的路有问题,或者是目标定得太不靠谱了,总之是一条失败的生命了。
没有快乐的晚年是悲哀的,而且那时人们多会抱怨自己的一辈子太傻太可怜;或许还会怨恨父母何苦生养他,呵,那就太不害臊太没出息了。
时间
16:50
星期二, 八月 14, 2007
星期一, 八月 13, 2007
今天很失败,比较烂
从上午就开始玩儿一个宠物游戏
整天的脑子都是呆呆的
还特乱
一直玩儿到晚上十点半
按鼠标手都快残了
算计着,算计着
强打起精神啊
喝茶抽烟
手抹脸
死了一次又一次
就是那么点儿小程序
到了最后一次谨小慎微
终于完成了一步
不算小的计划
正高兴着呢
踌躇满志啊我
几乎对光明的未来有了打算
可又被一个家伙给切了
我还小心着呢
但也粗心了
总之一气之下我
把那个宠物给删了
然后就又是后悔
觉得自己傻
关上电脑
骑车回家
时间
21:56
星期日, 八月 12, 2007
星期四, 八月 09, 2007
对贞操意识产生的一个猜想
贞操意识及其相应的衍生文化是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一个表现,也有可能是男尊女卑现象的一个成因。我认为贞操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人类社会中定位的变化,是父系社会的必然产物。远古图腾崇拜中人类在人类社会中的定位并不是处于主导的重要的位置,较人类地位高的有很多,是人类无法理解的生物或者事物,此时人类是溶于自然的,对女性受精的认识并没有比对女性分娩的认识更重要。也就是说当时人类并未把受精和分娩联系得很紧密,受精只是一个短暂的动作,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而分娩则是一个人从没有到有,仅从现象观察上来说,后者是很明显的,而前者则可能仅止于游戏、仪式或风俗的地步。人们只认为这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于是出自于同一母体的人会忽略其父的存在,母体的生养是族群存在的根本,是族群关系的纽带,而最终导致了族群的众多,随着私有财产观念的产生,也就形成了族群间的纷争频繁。
随着人们对受精与分娩联系的认识加深,意识到在繁衍过程中男性的作用,此时人类在社会中的定位就明显的占成主体位置了。原来认为是鬼神感动女性而怀孕分娩,是因人类以外的力,比如说水火蛇熊之类的神力是女性怀孕,因此对此些图腾的地位的标榜要较人类本身高得多。后来认识到繁衍造人是因人类自己,也就是说人类不仅仅有母,还有父,那么人类不足的存在和延续,进而对部族私有财产的继承是不必要依靠外物恩惠的。这样就提高了人类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从而人类的尊严、生存意识等都得到了提高和完善。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中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人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的一次大胜利。
地位的提高,其相应的形式也有所提高,生存环境和待遇也就提高了,生产生活中除了满足宗教和生活的需要之外,对生活美也有了更高的更私有化的追求,其中就包括了子宫,这个人类最初的房子。从肮脏的子宫中出生来的人,还没有到世间就浑浊了,是低于从洁净的子宫中生出来的人。而能够沾染子宫的是男性的精液和其他分泌物,如果这些没有形成胎儿,那么就是沾染了子宫的。于是婚姻制度产生了,是为了保持人类诞生时的肉体纯洁的权力,并且保护生下来的人不会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天生肮脏,低其他人一等。为了能够绝对保护人类肉体诞生时的纯洁性,只能要求男人不奸淫、女人守贞操了,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化的本初目的淡化,而形式则占了上风并且变得繁多了。比如说女性寡后不可再嫁,也是为了将来可能出现的婴儿的肉体纯洁性。其中是有一定迷信在内的,也是对女性生殖系统新陈代谢行为了解不足造成的,不过确实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当然这些都是人类对生殖的认识的局限性所致了,而文化的力量往往要高于人们的理性,所以即使现在人们对生殖的认识很完善了,但贞操文化某些意识仍旧在男女的骨子里起作用。接受一个现实是需要时日的,这个不能强求社会。在目前的后工业社会中,人类又一次降格,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低于物质产品和金钱,由于人类不再是社会的主体了,人类对自身和其后代的尊严的要求就不会很高,于是贞操意识也就随之淡化了。
呵呵,再饶一段儿“胸罩”的:P
胸罩据我的观察如今发展成了一个恶俗,其中有了迷信、戕害和对女性人格的封锁禁锢,是男性社会给女人的诸多陷阱之一,健康、美容、工作、胸罩,嗯,都披着文明的外衣的。胸罩此中利用了医学,而实际上也只是表面工程,助人的也是害人的,对自然的更改可以显示出人类的高明和伟大,也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后代的愚昧和盲从。
原来每当看到女子戴胸罩被勒得皮肉走形就有痛心,可是风俗么,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女性好像对这种束缚灵魂、修改肉体的游戏也很受用。如此,也不能操心啥。中国女性缠小脚还坚持了五百年呢,如今小脚不缠了,但心里的小脚却不是说不缠就不缠了的。
时间
07:18
星期三, 八月 08, 2007
《圣经》读后感
看完了《圣经》,原来还有很多话想说呢,现在要写大读后感了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这本《圣经》是我哥哥的,他可能也没怎么看。我搬家到房山的时候收拾我家的书架看到了这个小本儿,就一并的带到房山来了。从去年八月份开始看,到现在也把月份了,看了整一年,中间多次走神儿看别的书了,否则去年就能看完了。平时就把这《圣经》放书包里,去饭馆等菜的时候,公共汽车上,时不时就拿出来看看,呵,这个道具也很助我装逼的。
这么厚的一本儿书,这么小的字儿,又花了这么长时间,能够记住的东西就很有限了,而且能看明白就很难,我又是追求一次性看明白的,不过现在想来,《圣经》里仍旧有很多地方让我解释起来吃力。但凡是自己解释吃力的,那就肯定是自己没有完全明白。嗯,我也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可能以后会有些地方要从这里查找,到时候再翻翻,但肯定不会再看第二遍了。能够看出一个大概感觉我觉得就成了,我看《圣经》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如果说我现在信了,那肯定是看此书的意外收获,不是我看此书的本初目的。我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西方的历史、思想、文化而看此书的,是为了找到东西方宗教的某些共同本质而看此书的,是为了搞明白当今世界的某些文化现象而看此书的。当然也有这么一个心理,就是学习《圣经》的思想和文字形式,以便于能够对西方文学做出更实际的解读,也为了我自己的写作的丰满作出一些努力。这些收获我心里有数了。我明白了《雾都孤儿》和王尔德的童话,还有《铳梦》总体结构设计,以及大部分西方音乐主旨,因为篇幅限制,这些以后再说吧。关于《圣经》的思想问题我这里也不多说,不太容易说,也以后再说吧。说说我的意外收获和文学方面的感受。
可能真正独立的把《圣经》认真看完的人并不是多数人,因为其涉及到了宗教,是意识形态问题,会使人在看之前就戴上了有色眼镜。相较其他的西方文学作品来说,《圣经》可能与政治的关系太明显,所以对西方意识形态报有承建的人或者对宗教有神论报有承建的人是不会轻易的细看此书的,他们还怕看完了自己的思想就被玷染了,自我迷失了什么的。目前很多的人选择不信教,选择无神论,实在是官方宣传的政绩,如此的远离、避讳,也是一种迷信了。终归《圣经》本身就是一个解读人性的很好的文本,也是打开文明历史之门的很明显的钥匙。“经”么,一部“经”就是一个文明,是文明大方向的东西,因为有人信它,并且按照它的文字去做了,才把它们称作“经”的。没有“经”的宗教除了形式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其生命力和影响范围也定不会持久和广泛。《圣经》相较之下是很好看的了,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别人的评述、感慨、诗歌、抒情、议论什么的一篇篇分门别类的整理得很细致,粗看有粗看的收获,细看有细看的嚼头,这是花了大力气做出来的精美的东西。
《圣经》中文版一本一千二百多页说来说去就是在说一个“信”字。包括信什么、怎么信、信了会如何、不信了又会如何、信与信之间的态度、信与不信之间的态度、不信与不信之间的态度、信一与信众之间的区别、信我与信他之间的区别、信的程度和等级、信的分工、信成什么样子了才算是真信、假信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说《圣经》把这个“信”字说得非常透彻了,而且用的表达方式很活泼,精彩纷呈,文学水平是相当高的。如果《圣经》不是神写的或者人受到神的感动而写的,那就一定是那个民族好几代人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了,是人类心智的重要纪念,这个纪念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了。
《旧约》比《新约》在文学性上要好得多,也就因此要好看得多了。《旧约》里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表达的技巧,人物情感的发挥都是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上档次的东西。而且除了少数几章是传教先知的解释之外,几乎全是叙述,而叙述又不是纯历史场景的描写,而是带有一定思想引导指向的有所为有所部委的叙述,而且用了大量的修辞,以至于如果不进行周密的文本分析、大量的解读工作,就很难充分的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从语言到结章几乎都用了修辞,这一点《新约》中也明白的承认了。《新约》中大量的援引《旧约》中的句子,也可看出《旧约》修辞的力量是很大的,当然也有内容继承的关系在其中起作用。我感觉解读《旧约》的工作量要比解读《新约》的要大很多,而这个建立在纯文本基础上的解读过程给我了很大的乐趣,不仅是因为《旧约》的章节多、字数多、事件和人物繁多,最主要的是因为其中的议论非常好,以至于文本的张力极大。《新约》中除了四大福音、《使徒行记》和《启示录》是记录之外,其他的21章都是传道书信,都是说教,很直白很生硬很没文化的。而四大福音看一个就够了,内容几乎一样。《旧约》则不然,真是做到了事无巨细,完全的信任读者的智商,相信读者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相信读者自身的行为能力,《旧约》是很尊重人的,不像《新约》中那么把读者当成不懂文学的小孩子了。《新约》给出了《旧约》中若干段落的正解,这是《新约》的最大魅力,而大部分的《旧约》内容解释我感觉《新约》的作者并没有胆量全写下来。在古代的智者们都没有胆量的事情,呵,我就更不敢妄断了,只要心里明白有自己的一个主意就成了。
若把《圣经》看成是一部小说,那么其主要线索就是十诫,《新约》在十诫的基础上有一些理论上的发展,而这个发展深化却不是《新约》的主要内容,《新约》只点明了或者说比《旧约》更加明白的反复强调了“信”这个字。《新约》把《旧约》最终发展到了“爱”,从“信”到“爱”,这个是《新约》最重要的贡献,也是新旧两约的最大区别。
《圣经》里充满了智慧,尤其是《旧约》几乎是句句都是智慧!知识倒是不多,智慧太多了,是为人的智慧,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智慧,其智慧的密度我感觉不亚于后来的哲学或者理学著作,而且读起来却要比哲学理学要轻松有趣味得多了。《新约》里的智慧要少一些,有一些对《旧约》的解读上是很能看到作者功夫的。
有时,我真的感觉《旧约》不是人写的,可能是神写的。呵呵,我特佩服它。
标签: 读后感
时间
19:28
星期二, 八月 07, 2007
最怕的是作家本人也想不明白,想不开,那样如果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可就是大祸了。也就因此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对文人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抓得很紧很严。所以啊,出个作家比出一百个思想家要困难得多。作家不一定要创造出什么思想来,但他要对那些思想特别明白而且要有自己的见解。造思想的只要明晰自己的那一套,并不断的完善改造就好了。写思想的则要明白一大堆现存的已有的,才能很好的说话和评价。
真十锻炼的路子跟我相近,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他自己写踏实了。真十比少初要好多了,至少他对写本身很感兴趣,而不是虚荣的那一套。虽然目前真十还是花架子,这点跟少初一样,可终归还有追求文字自由的心了。什么是自由?绝不是瞎写和赶时髦,也不是附庸风雅,所有形式上的自由到最后都是对自由的禁锢了。
自由是要有创造性的,全世界有一万个人如此自由,还算是自由;若全世界有一亿个人如此自由,那几乎可以肯定是不自由的了。所以大部分的所谓自由都是玩儿闹是不自由,是开放式的筋骨。普通人的人生中,若有一两件事儿是真正自由的那他这辈子就没白活。对于自由斗士们则要对其要求高一些了,否则就太说不过去了。而可笑的是我所知道的自由斗士们十个有八个活得普通人一样,或许连平常人都不如,因为他们一辈子连一件真正自由的事情都没有做到。
自由要勇敢、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仅仅叫嚷着如何如何,或者野蛮的去实践如何如何,倒正是自己把自己更深刻的禁锢住了。自由可以是个监狱,对于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说,自由就是一个死刑犯的监狱。阿们!
时间
14:51
先使大家敢想,然后是敢说,到做的地步可能时间就漫长了。并不是最终要做到什么,那样会使人心急,冒进,而是眼下要做什么,怎么一点儿一点儿的来,这个我感觉是很多人最不会的了。耐心。使大家的计划定得不要太长久,目标不要定得太远大,那只会出麻烦,会沮丧,会形成泡沫,不实在,其他的什么也不会得到。按部就班的,下一步做什么?需要什么?哪里还有不足?闪电战可以很快得到欧洲,也会很快失去它,人们不需要胜利,我感觉人们不需要大胜利,而是整个实力的增加。我具有做这件事儿的能力和准备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威严,但不一定马上去做,或者说就那么如此这般的做,方法是可以临时考虑的。到做的高度了,就千变万化了。可能最终也没有做到什么,但是积累有了,也就最终会有人做到,做的过程是很方便很容易,是体力活。做不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准备上还有欠缺,只有这么一点。肯定是哪里有不足的,时机这东西抓得再准也只能成事,而不能真的做到什么。其实在此过程中谁也不会少做什么的,而且做得很扎实,几代人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成就了。活着的时候看不到没什么,做人不能太贪心了,看到世界在一点点的发展变化其中有自己的努力就足可以了。别总是抱怨环境、社会,那只能说自己还没有拯救自己呢,只能说自己准备准备不够,此时做不了那就不去做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么。而冒进只会后退。
计划是要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和实力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有竞争和对抗,你还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好,无论这个对方是人是物。
时间
05:36
星期一, 八月 06, 2007
计划生育、自由恋爱、男多女少、性乱和社会性的婚姻危机、爱情信任危机等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中国自古几千年严重的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后世报应。这种报应是在灾难性的,是恶性无法控制的,是迷惑与迷茫的,是男女的共同不幸福,是具有连续性质的。我只赶到了这场类似于革命的危机报应的开头,它将如何发展,将来会怎样,会怎样结束,会对社会结构等造成如何的毁灭性的破坏,会重整成怎么样的社会我都不知道,也只能做一些粗浅的猜想。那就是中国种族人口泡沫的崩溃,优秀基因的消散和退化,中国整体文明的降格,目前已有所表现了。另外,性别间的冷战无疑会更加激烈,可能会出现比开始时期更强烈的暴力事件。社会发生了地震,结构重组势必会带来剧痛,此种痛苦目前已经有很多年轻人体会并品尝到了,而这只是一个开头。可能人权的平等最终会实现,而如此女人们所承受的痛苦也将是史无前例的,男人也会痛苦,但相较之下,其身上的压力或许还要比历史上的轻松得很多。到底是男受益还是女受益,不好说,从实惠上讲,男受益,从虚荣上讲,女受益。可能最终仍会恢复到以前的社会结构,可能是女尊男卑,也有可能婚姻制度最终成为历史,家庭概念变质或者瓦解,然而世界其他国家谁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稳定和完美的男女结构关系,所以中国这种社会剧变是持久的,迷茫的,可能仅仅是弱化了封建社会中的某些极端民俗而已,其他的什么也不会做到。当然我无意于妖魔化这场大规模的变革,只是从目前的观察有所体会而已。轻视生活,而重视虚渺的心理,也是人们自我斗争的一个表现了。是一场灾难,这是无疑的,无论从什么方面以什么立场都是如此,性别在历史上各个国家都是社会疼痛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和谐则确实是要通过人们对生殖的正确态度和正确认识中得到发展,怎么做到此种认识呢?各有尝试,黑暗中摸索着。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隐瞒和欺骗什么,尤其是对孩子,不要隐瞒和欺骗。灾难和悲剧仍在继续,我可能看不到结果,因为现在才刚刚开始不久,我也不祈祷不祝福什么,只是苟安于乱世,尽量少受迫害和损失就好了。嗯,如此,至少这辈子不会太疼。
时间
05:34
星期日, 八月 05, 2007
北京的夏天快过了,又是一年,越大就越觉得时间过得快,夏天是最使人幸福的,天气丰富,穿衣少,方便,铺盖也少,白天长,要比冬天舒服多了。夏天又是一年里最短的季节,所以就会更使人怀念。
当过了春天之后,我就要挽留夏天了,可它还是无情的匆匆的过去了。一过去,我就着急,感觉这一年就这么快的过完了。到了秋天自然会有些悲哀,到了冬天自然会有些期盼。
时间
12:43
星期六, 八月 04, 2007
798那点儿破烂儿去一次就知道得差不多了,看第二次就是犯贱了。自从看了《千万别当艺术家》之后,我感到真是没必要与艺术文学圈儿的人打得太紧,一群的没心没肺没文化,混子和好逸恶劳者,身为职业艺术家却没有敬业精神,玩儿命的亡命徒。实在没有业余艺术家的修养深厚,是些好吃懒做磨洋工的社会渣滓。在他们嘴里虚张声势装腔作势可能更多一些,他永远说得比做的要漂亮,实在不成了就开始玩儿感情戏,说家里人培养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然后就是示穷,同时好像还有些铁骨,也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了。他们自从扎进职业艺术家的圈儿里之后就没有用心的欣赏过一件艺术品,以为这个头衔有了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也不知道都是谁给封的头衔,不过也试,这种臭烘烘的头衔就算是扔在大街上也不会有人捡的,除非那个人是追腥逐臭的人生观不健全者或是世界观崩溃者。
我可不想当伯乐,我没有发掘人才的职分,顶多就是对某件作品说我是否喜欢,我是否肯花钱买,若我不想买的,定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此的简单多了。就直接用金钱来衡量艺术品。至于那个什么艺术家的,如果做不出我想买的艺术品,对我来说就定不是什么好艺术家,可能是个好人,但好人跟我有什么干系呢?没干系,所以我不关心那些艺术家,爱死不死,我还好,没有围观癖。
什么叫付出了?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几年没吃饭睡觉,那就是付出了,或者说拜了谁谁谁为师,砸进去了多少精力时间就是付出了,那叫付出么?那就是往外扔健康,自作自受呢。根本算不上付出,为艺术自杀了,算付出么?就是吃饱了撑的,屁也不是。可能到死了也没有理解自己到底是干啥呢,没有理解啥叫艺术,也没有动大脑,或者是动了些许小脑,动了又如何呢?
如今的年轻的艺术更像是闹革命,且是不断的自我戕害,也没别的了。痛苦了就直接夸张出痛苦来了,而已。还能如何呢?动大脑了么?
很多人把没有大脑的东西当艺术,无非是想围观抽风,看热闹,然后回家自己模仿给朋友看,找乐儿。耍猴子么,目前耍猴子的人在城市里少了,可是人们仍然有看耍猴的愿望和需要,那就只有让人来表演猴子了,倒也会赚得一些钱,可人终归不是猴,耍人终归没有耍猴来的热闹好看,于是人们不断改进了,直到人真的进化成了猴子为止。
不说此些个牢骚了,主要是一想起来就想骂两句,也不是生气,主要是解闷儿,骂一骂也开心,就像打苍蝇,既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又是为了环保卫生的。
时间
09:01
星期五, 八月 03, 2007
《北京娃娃》和《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去贵州,来去都是火车,去28小时,回来28小时,就带了两本儿较薄的小说,上车看。路上倒是都看完了,去的时候看的是春树的《北京娃娃》,回来的时候看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写得都还好,所以路上的实践并没有感到太无聊。
《北京娃娃》,春树写的,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远方出版社出版,据说此书是被禁了的,若不被禁,我对这种小作者的玩意儿一般也不会感兴趣去买来看。又据说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此作者认识,此好友曾多此推荐我认识她,也多次向我提到她。一次诗会上,她还给我指当时在台上的就是春树,我看台上的那个女孩儿左手夹着支烟,右手托着张纸无精打采的嘟囔,也就没有多理会,自喝自的酒,拍着膝盖看旁边儿的美女去了。邮局说我的另一个朋友托别人给他带春树的此书,且说看完了前面的部分后就感到心疼,揪着疼,始催起了我的好奇心。一日两朋友约酒的时候,我去赶场,在路上地摊儿看到了此书,两块钱,还算是便宜,就买了来,直到这次火车上才算看完。看完了之后大略的记了一些感想,一会儿会提到的。
再说《呼兰河传》,萧红写的,2001年1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小说实际定稿时间是1940年12月20日,是在作者死后由桂林的众星书店出版的,至迟是在1964年出版的,因为骆宾基和茅盾两人是在1946年为此书作传作序的。此书的来历要简单得多,就是一个朋友要离开北京了,有一批书不要了,问我要不要,我说要就买过来了,到底多少钱我也不清楚,或许是白给我的也未可知,总之在我到了嘉手是那天的收获的时候看到了这么一本儿就成了。印象中听说过这么一本儿书,可我记性一向不好,也会忘,也会无中生有。
回来的车上看完了《呼兰河传》,才发现这两本儿书实在是相映成趣了,都是女作者,都是记录自己的生活,都是大散文样的,算不上是成规模的小说,而且都是北方的事情,都说到了冬天和荒凉。两本儿书的作者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女的,都是作过文学梦,都有自己的少年时的苦乐,而且文字间都是很灵活,很自我。所以就动了把这两本儿书对比着写读后感的念头,或许从中能够看出一些新旧时代的血缘和变异,或许能够得到女性童年中共同的东西也未可知。
如以前的读后感一样,这里不复述什么内容,想看的,自可以去看,不想看的,我说了也只会增添他们的懒惰的信心了。
说说两书的不同之处。
春树,1983年生人,成书时间在2002年,此时她十九岁,从书的内容来看也涉及到了2002年的生活,就不像此书封面上说的“十七岁少女的残酷青春自白”,不是这样的,书中提到了她上初中、高中到退学的一系列事情,并不全是自白,从文字中可以看出零星的小说杜撰成分,也不是自白。也就是说记载了她十二岁到十九岁的一些大事件,此些事件对于作者的成长和感情的丰满都是有一定的决定性的影响的,主要是摇滚和文学,一个男人接着一个男人,一次次的自由又一次次的伤心。都市的色彩,大多崩溃、绝望、孤独,冒险与多情,确实有些传奇色彩,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抒发和感怀,很断裂的不断告别和碰壁,自我牺牲。如我总结的,她是在和平的年代玩儿游戏,这个游戏的主题是模拟革命,并且玩儿的很投入,革命就是要彻底么,青春么,不斗争那就不是青春了,并且要玩儿真格的,要砸烂一切的旧思想旧体制,要自由、自由、自由,可在没有“自”的时候,也只能做到“由”了,“由”了半天,最后却是否定了“自”,实在是代价惨重了。不过,据说她现在还算是风光,一年出得一本儿书,都是自己的话,到底自己能说到什么,只是挖掘就可以了,自己是金山银山,挖吧,如此。可以说是现代年轻人的一个普遍写照,尤其是年轻的城市姑娘的写照。可能春树自己也不自知会如此,不过作为一个研究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儿童心理学来说,这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标本的。
萧红,1911年生人,截稿于1940年,此时她二十九岁。书中说的是打她记事起到七岁时她所居住的东北呼兰合成的一些往事,真正的童年回忆录。书中并不以我为中心,而多是见闻,自己怎么个想法文章里也是只言片语的一说而过,大多是纯正的记录,谁谁谁说过什么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那里的传说,那里的事件,风景和人物。用的语言很简单,其表达除了几处大段的议论之外都是通过叙述来默示的,因此可见其笔力是很老到了。终归写此书的时候她要大春树十岁,是有控制的笔。结章上也是漫不经心的,可又是处处精神百倍。她并没有什么大段的抒情,而仅止于“我的家是荒凉的”和“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样的短句,然后就是迫不及待的信马由缰了,就如此的结构都是那么的真诚和调皮,毫无技巧可言的写,可又让人时时发笑或者落泪。我看此书发笑不下十次,落泪的也有四五次吧。感情都在字里行间的,那快乐,那寂寞,都在几句几段的叙述中,毫无锋芒,却又随时打着我的心。此书也是有革命的,可并不是表演出来给人们看,那样耍猴,不是春树那样的露骨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而是句句带着劲的。若说春树的革命是一挂长鞭,打得血肉横飞,乌烟瘴气,那么萧红就是小小的肉拳,一下儿一下儿的,认认真真的憨厚的打,有如瘙痒,却也是搔到了你的痒处。或许是因为萧红的路数与我的小说的路数相近吧,两部小说我更偏爱萧红一些。呵,萧红是解放前的人物,看来我的路数也是大大的落伍了。《呼兰河传》是说解放前的乡村的,那些自然、贫穷、封建、愚昧,可我感觉她的童年要比解放后的春树的要快乐得多,也美丽得多了。
春树的世界很现代化,高科技,也有封建成分,虽然不像萧红时代那么形式化,但内心的迷信是差不多的,都很焦虑,很彷徨,很疼痛。这或许是中国女性历来所共有的吧。他们都在追求自由,一个是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了,一个是年龄太小,只看到了他人的悲剧。她两个思想都是很解放,说不上谁更解放,只是崇尚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对自由的理解不同罢了,但似乎都看得很清楚,活得都很明白,一个在现代化的大都会,一个在解放前的小乡村,可是其意识上的差别似乎并不很大,都想做男人样的女人,又都是追求女人样的女人。如此,定是有悲剧的,只是春树直白的告诉大家了,而萧红则只写了别人家的,自己呢?反正还小,一逗就又乐了。萧红的悲剧是让我深深的真切的感受到了的。
同样是大散文,因为都是书,就没必要太细分哪个是多大年纪写的了,出版了的就不用去考虑年龄和年代,就是书,对吧?同样是大散文,春树的事件要比萧红的复杂且多得多,也不好控制得多,而且其中用的词语要高级得多,现代化得多,说来难度也是大得多的。不过呢?评书不是看难度定论的,而是看是否好看,而是看其在这个难度下的掌握和控制得如何。高难度动作如果做砸了,也照样不好看的,而低难度的动作如果驾轻就熟行云流水了,也会使观众得到享受。写文章贵在有自知之明,贵在量力而行,如何的笔力就用如何的方法来写才会震人至大感人至深。我原来写的《刀伤深处》就是如此,有些东西不好把握,我就不强求自己去直接的写,而是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来让大家知道,而且看来效果不错,以至于有人说我的写作很狡猾,难处都不写了,只拣容易的来做,那是,如果直面那些现实的话,就不会有成稿这般好看了不是?《北京娃娃》头70页使人觉得力道够了,完全可以打住,因为要表达的都表达了,再到后来就读起来疲惫加乏味了,一些好的句子都失去了力道了,有些浪费热情了。而《呼兰河传》则始终平稳,到后来渐渐的发力,却又是使人不知觉的,因为节奏上并没有什么提示,不重视结构的读者定不会觉察出其暗中的猛力,直到全书读完了,隐卷却也无从释怀的时候,方会对此书中的景物大大的拍膝。也难怪,春树终还年轻,或许等她二十九岁的时候,也会对结章什么的有所觉悟吧,但愿如此,如果她二十九岁的时候还会在写东西的话,否则,那她的青春可就算是正经的浪费掉了。如果她无志于写作倒也没什么可惜,倘又如《北京娃娃》中所说的那样热爱写作的话,我劝她莫浮躁,多练笔。春树有写小说的潜质,她能够把那么多事件串说下来,虽然不够有叙述的力量,还有力不从心,并且虚构部分缺少生活和想象,可仅是串起来就是小说的能耐了。
《呼兰河传》中的生活天真纯净,暗藏杀机;《北京娃娃》中的生活则凶相毕露,这或许玉春树追求朋克的烈怒有关。
嗯,此两本儿书就说到此,《呼兰河传》已成了体统,或许会有更多的人想看,其中的革命是那么的有张力,同时青春的作品,此书又远不用于当年同时代的文艺腔作品,完全是独立的语言,是方言土语大白话的独立,是造语言的。其中的滋味要丰满得多。《北京娃娃》的作者一腔感情,说来也不是不值钱的,可行文中多有这个时代文字中的弊病,是学语言的,其行文还需要更超脱更大胆更勇敢一些。
还要知道,在春树正为摇滚和自由愁眉苦脸的时候,萧红正因一天能够吃到一块豆腐或烤玉米而欢天喜地呢。呵呵,啥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啥又叫“吃饱了撑得要死”?
标签: 读后感
时间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