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六月 30, 2008

时间

今天下班的时候
一下子收到了九条短信
日期都是前天的
前天我的手机怎么也打不出去
没想到外面也打不进来哈
这真是很诡异的
原来也有一次这样
我把两个手机放在一块儿
我拨那个手机的号码
结果就是怎么也打不通
不知道这是不是电信局的事儿
前天的短信没收到
也确实耽误我的事儿了

今天把前天阿坚他们
在我挂布写的粉笔字儿
都给洗了,顺便也
洗了洗毛巾、盖布
不知道,可能是准备下一次
一块儿大喝后接着写吧

时间

星期日, 六月 29, 2008

时间

  昨天晚上大喝来着,在座的有我、阿坚、remarkable、海波、小送、白哥。听阿坚说了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消息,听波哥、白哥说了考艺术院校的事儿,小送不知为啥不高兴,remarkable朗诵一首诗,我朗诵了《酒德颂》,大家酒兴都特高,又玩儿了好几把色子。结果我吐了。

  今天早晨醒来,他们都住在我家了,我和remarkable睡我卧室,海波和小送睡书房,老阿和小白睡门厅。从战场遗址看,昨晚他们玩儿得挺high的,可惜我睡着了,没掺和也不知道。阿坚在我大衣柜上用粉笔(找不到毛笔和墨汁,呵呵,幸亏幸亏)写了“月水社”“朱老客”“脑淫总部(后面一堆名单,有我,有小岩,还有老阿、小白、海波、小招、小送、王铮、少初、罗艺等吧;在我墙上的石英钟上写了“时伐”,我一开始还看成了“时代”。还有我挂在墙上的蜡染和自己做的毛主席像章挂毯上写了不少,那个洗不下去,留着也挺有气氛的。还给我的黑板上的《酒德颂》作了小字儿注。

  我开始收拾屋子,主要是墩地,收拾寝具。他们可能觉得我这洁癖挺拒绝人的吧,或是觉得我这边儿忙也帮不上啥怕碍手脚,不知道,其实我挺高兴的,只是我受不了屋子乱和地上有水。他们洗漱喝茶好了就走了,我送到了楼下,其实等我把屋子收拾好了还能接着玩儿的。海波的车玻璃上有我昨晚吐的痕迹,下了一夜雨也没冲掉多少。

  阿花躲阳台去了,看样子她是没休息好,现在还睡呢。

时间

星期五, 六月 27, 2008

时间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就练着把刘伶的《酒德颂》用我的书法写下来,昨晚忙到晚上快一点,今天又忙了一整天。我昨晚试着写了一下,感觉不够好。今天早晨想把《酒德颂》背下来,我有两本儿书上有这篇文章,《世说新语》和《古文笔法百篇》,我都带到了单位。对比这两本书发现他们俩的内容不相符合,有些是明显的错字,有些则不太容易判断谁对谁错。我上网查网络上《酒德颂》竟然也有两个版本,并且错别字更多,无奈,我认为这个名篇应该有书法作品的,书法作品上的内容应该比较可信。于是查到了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字,下载下来仔细看,发现赵孟頫的《酒德颂》里有两句颠倒了,有两个错别字,还缺三个字;董其昌的有两个字颠倒了,缺少四句,多一个字,缺一个字,错一个字,还有三个字我辨认不出来。很糟糕,于是我对比这四份资料,进行文本分析,疏通文意,按照《世说新语》中提供的其他文章韵律的特点且查《古代汉语词典》推敲此文中的用字,且做了句读,进而得到了一篇我校订了的《酒德颂》,其文如下: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除。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撡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壷。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説禮法,是非蠭起。
  先生於是方捧甖承槽,銜盃漱醪,奮髯箕踞,枕麹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恍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見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嗜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这是繁体字加异体字版的,大多数字是按照赵孟頫的帖子转过来的(其中的“撡”“壷”“搢”“襟”“甖”“麹”“恍”是赵孟頫的用字,原字为“操”“壺”“縉”“衿”“罌”“麯”“怳”,其中董其昌用了“撡”“壷”“甖”字),他的错别字(“漱”错为“嗽”,“江汉”错为“江海”)我没转。董其昌把“不見泰山之形”写成了“不覩泰山之行”,现在网络上不少电子版本都是“不睹泰山之形”。董其昌的帖子里缺句子,还有我辨别不出来的字儿,所以赵孟頫用的异体字我还不能判断是不是就是原字,我所说的原字是从《古文笔法百篇》和《世说新语》中综合出来的。
  嗯,还有需要具体的比较,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到了下午我得到了自己校订的版本后,就练了一下午书法,当然除了个别要注意的异体字之外我都用简体字了,繁体字写起来还是手生。晚上回家我就给写到黑板上了,很有成就感哈!

  我为什么很关注《酒德颂》呢?有两个原因吧。第一个是从《世说新语》里知道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伯伦喝了一辈子酒,出了一大堆烂事儿,如“死便埋我”“君何为入吾裤中?”这样的,仅写过这么一篇儿作品,竟是千古名篇,不禁对他很佩服,很向往。而且我读这篇作品很多次之后,竟也“情于文生”了。第二个是下次找阿坚那帮酒棍的喝酒的时候,我打算在他们家墙上写这篇文章,以助酒兴。

  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字儿大家可以google到,我今天写我们家黑板上的字儿等过几天我再传上来。最后,“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这句话我颠倒了几次才弄明白,很地道的。

时间

星期四, 六月 26, 2008



时间

现在心情又不好了
有一个同事很好的朋友
要离开我们单位去城里了
不过今天又收到老彭的信了
这回规模更大,他写了副对子
我给贴到我家厕所门两边儿了
家里越是漂亮我就越感孤独
就像独自酣畅的喝酒那样
卞和在当年为什么哭呢
呵,我有美玉但别人不知道
不用保密但它成了秘密

时间

星期三, 六月 25, 2008

时间

昨晚上看了一晚上电影
周润发演的赌神系列
然后作了一个爱情怪梦
梦见自己终于找到那个小鸟依人了
今天果然发生了艳遇
前两天一哥们儿说要给我介绍对象
今天我去他办公室偷偷看看
哇塞!就是那个小鸟依人
我立刻就兴奋了,我就说没问题了
一定帮我联系好了啊
我还想今天晚上请她吃饭呢
结果下午我哥们儿给我来了个电话
说那个女的想再考虑考虑
嗯,我知道没戏了,女人
一说考虑考虑就是不用考虑
我哥们儿那儿还挺乐观
丫就是恋爱太顺利了太幼稚
还成,终归还给我一个梦
让我看完了赌神还能
接着高兴一夜,好人哪

时间

星期二, 六月 24, 2008

同事作品

时间

今天组长又带他儿子来上班了
说他儿子幼儿园有两例手足口
结果所有小朋友都放假半个月
能够看出来这小孩儿被惯坏了
不但同事烦他那当爹的也烦他
小畜牲一个没大没小没有家教
要是我儿子我早就给他踹死了
都快六岁仍然慧根不开还活啥
好像我小时候也挺闹也得罪人
不过不是大吵大叫没人理似的
独生子就是孤独罚款也得生俩
只生一个还不如没孩子干净呢

时间

星期一, 六月 23, 2008

时间

今天修了一天电脑
拆了一颗螺丝骂一句组长
一开始系统装不上
换了台机器装上系统了
待我放回自己机器的时候
又找不到主板和显示器了
一块块的吹灰擦泥
这个问题解决了,可
还是不能进入系统
换了一间办公室,由专家
拆拆装装,换了几台机器
结果还是不成,哎
专家会诊之后我的电脑
被认为是应该换了
我也不骂组长了,反正
上不了网于我没啥问题
干不了活儿就看书么
过两天有同事调走了
我用他们的,让人心焦的
是我现在还没课题呢
组长不急,我着急

时间

星期日, 六月 22, 2008

时间

这个礼拜又要过去了
在这个礼拜里我
去了北京电视台
拍摄《天下收藏》节目
我表演观众
昨天我们院老年大学
搞义卖,我看到了
一幅长达90米的
临《集王圣教序》
可惜我没买,临得太生硬了
不过按成本计算
300块钱买它绝对是值的
我只是觉得不会常看
若只做收藏的话
我自己也可以写出来
今天早晨洗完澡倒垃圾
钥匙被锁在屋里了
去物业召开锁公司
他们在楼道里捅了半天
开门后又把锁拆下来
折腾了有一个小时吧
还有这个礼拜我大便很不爽
总有屎感可又拉不出
还不是大便干燥
前天我玩了五个小时
三维撞球,我的电脑坏了
下周一得重新装系统

时间

星期六, 六月 21, 2008

时间

  刚才google了一下“林云铭”,我在读后感里写错了,应该是“林云铭字西仲”,也有说“林云铭,字道昭,号西仲”的,不知道。
  他是崇祯元年出生,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三十六年死的,他的书是在雍正和乾隆是出版的。在《古文笔法百篇》里误说林云铭是乾隆时进士,而且我把名和字搞反了。
  蒲松龄是崇祯十三年出生,康熙五十四年死的。
  林云铭和蒲松龄是一个时代的人,都是明末清初的。这么一说,我在《聊斋》里也好像见过“林云铭”这个名字。按《聊斋志异》卷二的最后一篇儿是《林四 娘》,林云铭也写过一个《林四娘记》,另外《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的姽婳词就是歌颂林四娘的,还见于王士祯《池北 偶谈》,看来林四娘的故事在清初是很有名的了。
  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是在林云铭死后二十七年。
  《古文笔法百篇》此书编于《红楼梦》出版之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本问世在乾隆十九年。
  《红楼梦》里用的是当时的白话文,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的林云铭的评注也有白话文。只是不知道他们分别用的是哪里的白话文。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后来到北 京,林云铭出生在福州,后去了徽州和杭州,对吴方言有些研究。不知道从这两位的白话文的比较中是否能够得到一些当时白话文的面貌。
  在通篇的白话文里偶尔冒出两句文言文,给人感觉很转;在通篇的文言文里偶尔冒出两句白话文却是谐谑的效果,很锋利,冷讽的样子,那句白话文就像个嘴巴摔到你面前了。
  就像《何典》开篇词:“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前面的四句还是压住火气的,后面这两句 爆发,一下子读者的情绪就被挑拨起来了。这个手法好像上个世纪的重金属摇滚乐在音乐开篇时经常使用,一开始很静很沉很缓和,然后突然的爆发,从而使观众大 呼其煽。
  另外按,郑老的父亲是在福州买到的那本儿《古文笔法百篇》,而林云铭也是福州人,说不定石印的《古文笔法百篇》还是个当地土特产呢。

时间

星期五, 六月 20, 2008

时间

《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

  看完了《古文笔法百篇》,是“言文对照”版的,胡怀琛编辑,吴曼青校点,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按,此书是再版,在书一开始的“重印说明”可知此书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我手里的这个版本发行量很大,165,000本,在八十年代初的图书市场里这算是个吓人的数字了。再按,“重印说明”中提到了林西仲,字云铭,乾隆时的进士,此书中载有这个人对每一篇儿文章写得评语,进而让我怀疑《古文笔法百篇》此书是不是林云铭先生自己编的,后被胡怀琛又拿出来,补上了白话文后再版了。
  嗯,这是《郑超麟回忆录》中的一段话:“一般读书人家,藏有古文最多的,是林云铭编的《古文析义》,老先生教我们古文时都是从此书中选出的。因此,我的私塾同学也几乎都有这样的一部书(我在我的父亲的书架上找不到此书,只找到一本石印的《古文笔法百篇》,大概是我的父亲某次去福州乡试时买来的)。”因为找不到《古文析义》只好用《古文笔法百篇》代替了,暗指着两本儿书是同一个人写的。
  当时看《郑超麟回忆录》的时候我就翻出了这本儿《古文笔法百篇》,革命老前辈看过的书啊,就有看这本儿书的计划了。郑超麟提到了这本书里的一个篇章,《滕王阁序》,我在《古文笔法百篇》里找不到,只有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当时我以为我和郑老看到的不是同一本书,可现在考虑到我和他看的书都与林云铭有关,估计是郑老记错了,终归是九十多岁写自己童年,难免会在细枝末节上记错的。
  郑超麟读《古文笔法百篇》是在他去龙岩上中学的时候,按,五四运动之后他就去法国留学了,所以当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也就是胡怀琛编辑出版此书之前就有了。由此可见,此书的版权不应该是胡怀琛的,而应该是林云铭的。请注意那本书是郑超麟的父亲在去福州乡试的时候买的,郑老的父亲是清末人,乡试得了秀才的功名之后娶妻生了郑超麟和他的兄弟,也就是说这本书至少在清末还能够看到古文版,那就更不应该是胡怀琛编的了。
  再看,在胡怀琛在此书之前写的“例言”里有这么两句:“一、文之好处,初学未易领会,兹采用名人评语,并附同人意见所及,以资触发。”,和“一、白话体为古今所尚,兹用文言对照,以便学者两有所依据。”
  这第一句给人的印象是这本书里林云铭的评是胡怀琛为了编此书而特意找的,那么“同人”是谁呢?在此书里只有林云铭的评注,以及胡怀琛的白话文翻译,哪里还有其他人的意见呢?从胡怀琛的话可知“同人意见”是附在书里的,而不是隐约其中,是能够找到“附”,可我翻遍了整本儿书也没找到一个“附”。
  第二句话中“文言对照”就是“文白对照”,在“重印说明”里说他用的是20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话文,这句话给人的印象是胡怀琛要把正文和评注中的古文都翻译成白话文,给了观众一个前提就是此书的原文是古文,从此暗指胡怀琛当时得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古文版的,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是胡怀琛所编,只是他加上了白话文的翻译。
  还有一句,“一、每一类内,多少不等,以短简浅显为主,以便领会”,这句话好像是要告诉读者,胡怀琛在编此书的时候选择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即“短简浅显为主”,暗指这本书就是胡怀琛编的,只有编辑才有裁夺文章的权力。
  从上面的这些内容我们能够看出什么呢?在乾隆年间的一个进士林西仲字云铭编了一本儿名叫《古文笔法百篇》的书,选章“多少不等,以短简浅显为主”,且加了评注,成为一本精彩的论述古文之表达幽玄的好书,流传到民间,以至于在清末的福州还有卖的。在此书的“重印说明”里有这么一句“译注者胡怀琛先生,安徽泾县人,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新旧文学都有根柢,有多种著作行世”,胡怀陈先生或许很早前就想出版这本书,或许是偶然得到了这本书,总之在他的印象中这本《古文笔法百篇》并不为多少人知道,然后篡取了林云铭先生的编纂评注的功劳为己有,且在此书的“例言”里暗示读者这本书就是他自己编的,发行于世,使世人只知胡怀琛而不知林云铭,按,此书中的评都用的是“林西仲”,只在一句评里提到了“林云铭”这个名字,开始我还以为是林西仲和林云铭是两个人,细审文意才知是编评者自称,若马虎些,就难免不知其所云了。这是一场学案,一个发生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知识腐败。以至于我现在手里的这个1984年版的封面上只有胡怀琛的名字,可谓其篡取得很成功了。
  我为什么断定此书的注也是林云铭呢?因为此书的注解内容和白话文的翻译内容多有参差,试想如果是胡怀琛注的此书,怎么着也不至于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自己打自己嘴巴吧?林云铭的评注本身就是文白相间的,其内容思想是相一致的。奇怪的是胡怀琛的白话文翻译竟也是文白相间的,而且漏洞百出,有很多句都是含糊过去,或者是翻译错了,翻译中的文言是他不知道那段话怎么翻译,又感觉无法含糊过去,怎么办?索性就把原文照抄过来了!再看那句“以短简浅显为主”,一面说这一百篇文章很浅显,一面又理解不了翻译不出来,这可真是可笑了。
  嗯,这篇读后感我只给大家揭示出这一场学案,也是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更懂得如何进行文本分析了。林云铭的评注非常高明,开启了我的心智,以至于单从文本里就看出了这些隐情,其真可不愧为千古进士之垂范!

标签:

时间

星期四, 六月 19, 2008

时间

今天王铮把他的猫拿走了
魏国强说他家两只母猫
各生了三只小猫,刚才
我去他家看那八只猫
跟他商量过段时间给我只母的
我已经选好了就差起名字了

魏国强家有一台电子琴
老早就买了的,他说
他吹的笛子是获过奖的
他给我随便弹了几段曲子
我说这些曲子你都练过了?
他说不是,是现找感觉的
嗯,他吹口琴的样子真是太棒了
可惜我当时没带相机
非常朴拙的口型
非常动情的曲子

时间

星期三, 六月 18, 2008

时间

在mayacafe里对xw的回复

>xw wrote:
>唉,我说小朱老。咱是说自个儿土,可没说你,也没说聊斋。还有呢
>,说是陶潜的《后搜神记》,你来了个《搜神记》。
>
>够一根筋的。唐吉珂德?好事也是坏事,你六四那议论,也有点一根
>筋,象跟谁在闹别扭似的。练笔是可以,不过也不要过火了。
>
>当然,朱(小)老收集历史资料的精神可佳,再赞一个。
>

噢,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说的那个“土也没什么”也是指您的自嘲而言的,是安慰您的话。《后搜神记》我没看过,我说的“引搜神”之言并未考虑您说陶潜之事,而是另建一意以续写我的读后感的。可能这两处的话都是使您误会了哈。其实我另转一段且中间加了空行本就是想让读者看出下一段和上一段不是同一篇文章,或者说其言之所指贰也,是可以单摆浮搁的看的。

那个有关六四的言论我觉得写得还成哈,不把理说全了,且又要在文字里负载上我的情绪。辩论类似于打架,把对方全身上下都打遍了,用尽灵巧,不但自己累,对方也不一定会足够疼,不疼不痒即不爽,伤其十指弗如断其一指也。
用左手给对方右脸一个嘴巴,这是发势,这是很多人都掌握了的,大多数的辩论文章也仅此一个嘴巴而已,而发势仅相当于在纸上画了一个点,一幅画如果只有一个点,观众多少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宜进一步从此点有所发挥才可以产生更多的动作,那样才能有点儿意思。
打一个嘴巴发势之后,你还可以用右手打对方左脸一个嘴巴,这叫左右开弓,用得好了会使对方感到十面埋伏或者四面楚歌,籁发乎周遭,进而大响无声,用不好了或者对方理解力有限的话,只类似于按摩,不能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众筋齐动,众响齐鸣,自然声势浩大,很好看,很宏伟,但不一定实用。
打一个嘴巴发势之后,继续用左手打对方右脸,这就是“一根筋”的打法,不给对方行耶稣之诡为的机会。连续的攻击对方的某一个点,且手手稳准恨,往死里打,把那一点打烂了打穿了打透了为止,在对方无暇顾及身体其他地方,吮伤自舐的时候,稍微刺激一下对方的其他软肋,即可即刻毙之,此法百试不爽。
嗯,或曰“打架不在乎缺德”,也不在乎是否弘扬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只是打到死而已。我在“六四帖”中仅表现出了“一根筋”而没有拿出最后的一刺,乃我手下留情耳。
象罔君看我这个是不是在“练笔”呢?练笔如练拳,在论坛里练笔很有实战环境,比在自己博克里练套路拳脚要刺激得多了。
当然练笔的学问是很大的,我在《朱老剑客小说讲稿》里说的比较详细了,及到自己写小说的时候,仅是把自己的练笔经验总结一下发挥出来就是神奇密谱了。

而此读后感并非简单的练笔,我写诸多读后感仅是为了找到一种“自然之流”的效果,就是我前面说的“想到啥了就写啥了,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了”。一瓶子水,愣倒,自然能够把水倒干,可是不自然,如果是一瓶子棉花呢?非要把棉花倒干净,就得生拉硬拽了,就得挖空心思了,那样更是不自然,而且使用的理论工具还会把瓶子刮出小痕迹,影响了瓶子的健康,更是不好。只让瓶子自己倾斜,让其中的水自己流出来,这样定会有一部分水流不出瓶子而留在瓶子里,那部分留在瓶子中的水长时间不用可能会腐败变质,发臭发馊,但这样的水用来浇花是最好不过的了,也就只有留在瓶子里的那些水日后方才能有足够的肥力使生长出植物。瓶子中的水不倒也不成,刚看完某本儿书心中的想法如敧器满则倾,顺其自然的就让它倒出来,倒到一定程度了,此器自己就会端正了,不用很费心力,健康也保住了。
练此“自然之流”是为了找到“自然表达”的语言感觉,语言起自思想,语言表达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有语言所负载的内容,这相当于思想除了思维方式之外还有所思考的内容,思想能够自然的发生且表达出来了,之后再渐渐的修其圆活淡定,继而以此状态去做文章,心情通畅,不烦躁,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文学乃修身的一种,就像武术也不仅仅是为了打架,但又不可不会打架,其意一也。

我看书仅看别人是怎么练武的,至于具体知识,不刻意去记什么,等用到了再现查也来得及。

时间

星期二, 六月 17, 2008

同事作品

时间

《美术家手册》材料与技巧卷读后感

  昨天看完了《美术家手册》材料与技巧卷,美国的拉夫尔·梅耶著,一大堆人翻译并校对的,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三次印刷。之所以我不列出翻译人和校对人的名字,是因为这本儿书的翻译太业余了,不是说美术上的业余,而是说翻译上的业余,通篇没有一句通顺的话,完全的直译,英语的语法汉语的字儿,如此做倒是很严谨,可读起来太费劲,而且错别字也不少,差不多每十页有一个错别字吧,翻译用词更是窠碜,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不是因为从我们单位的技术书店买来的,真能把它当成盗版。我开始想一口气读下来的,因为内容很棒,可是读起来太费劲,到后来我就隔半个月看一章了。
  这本书的英文版是第四版,第一版是1940年的,第四版是1982年的,每一版都新增加和删改了不少内容。而且我手里的这个中文版是从英国版本翻译过来的,英国版本在引进那美国版本的时候把一些不符合英国美术界市场情况的内容都给删掉了,又加了一大堆英国的特产名录,比如说雕塑用的石头,原书里都是美国的特产石头,在这个版本里则全是英国的特产石头了。中文版并未对英国版本作任何增删修改,所以这本儿书放在中国的美术界用途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而且关于美术的科技发展很快,所以《美术家手册》的头四个版本里的内容变化很大,有些颜料已经没有人用了,而又引入了新的有机合成颜料,有些则是国家标准的改变导致具体操作步骤的变化,还有美术史考古的新发现,对美术材料技法实验室研究的新进展,这些都说明这个1982年版的英美的《美术家手册》在1995年于中国出版其用途不会很大,而我是在2008年看完的这本书,虽然是在学习美术方面的材料学和技法学,实际上也无异于考古,而且还是异域考古,据我和中国的大量美术工作者接触得到的信息,这本《美术家手册》中说到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大多在中国市场上买不到,即使能够买到也不能保证质量,而且价格相当昂贵。不过有几个颜料和工具的世界知名品牌我倒是时常见到,所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多少也不算是很生疏。
  我哥哥是搞美术的,从他那里我认识了不少搞美术的人,再加上我经常去美术馆、画廊看展览,多少也认识一些美术圈的朋友。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对诸位的美术作品中的颜料持久性、技法的合理性、对作品的保养措施等等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暗地里有所评价。艺术创作的成本费应该包括使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好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即使是平涂颜色也照样会值钱的,可如果成本水平很低下,就算是他画的多漂亮,其艺术品价值也是要大打折扣,并且如果严重伤害了艺术品的永久性的话,即连半永久的作品都算不上,那就没有收藏价值,能否具有一般的家居装饰的资格都是值得怀疑的了。我半年前曾给我哥哥写过一封信专门说过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这个问题,相当于是我当时的读后感吧,我哥哥懒的回信,说电子时代了还花那么大力气用毛笔写信干吗?发个短信不就成了么?我唯唯。
  在这本书里说到的美术技巧都是通用的,不涉及某种具体的美术风格,比如说怎么制作画板、怎么图刷墙面预备壁画基材、怎么做美术品抗衰老实验、怎么对付颜料中有毒易燃易爆等因素,等等,说得很详细,并且印证的资料从几千年前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都有,洋洋大观,没有废话,书厚字儿小,全是知识,不管这些知识在现在的中国美术界有没有用吧,其字里行间的美术家的精神我是一览无余了。有些技巧是很专业的,比如说往作品上贴金箔,书里也说到了如果自己技艺不精的话,应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然后又感叹说现在这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太少了,进行工业操作还可以,但作为美术级别的精细耐心的高超水平的操作人员已经是很少见了。所以作者还在此书中提出了不少经过自己和同事的多年研究得到的相对简单易行的替代操作方法,有些是对原来方法的改进,有些则明文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按照传统技艺来做吧。在《美术家手册》里作者也否定了传统操作中不科学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一些操作规则;有些则是因为自己没有条件作那样的实验,或者是得不到那样昂贵罕见的美术材料,或者是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语焉不详,作者便不置可否,只提醒美术家们注意,说古往今来所有的美术操作都是一个大概,根据时间、地点、气候、日照强度等等因素要做部分或者全部的调整的,不可能拿来就用,一定要在作画之前尽量多做实验,以确保绘画时和作品完成后的安全可靠。
  此书的内容涉及到了绘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画室朝向的选择,室内画和室外画在颜料上的区别,用哪里的矿石研磨成的颜料效果是什么样的,怎么刷墙,怎么采集树胶树脂,怎么制作达玛光油,怎么使用图钉,铜板印刷的化学反应机理是什么,翻拍作品的灯光要求,如何调节颜料的酸碱度,如何给活动壁画防潮,太多了,所以读起来很累,每一句话都是知识,纯粹干货,一堆表格,连单位换算都给详细列出来了。此为人民服务之心切矣哉!虽然这本书已经过时了,我还是推荐给大家,尤其是搞艺术的朋友们,不一定非要是搞美术的,搞其他艺术的朋友们也应该看看,具体领略一下什么叫艺术的精神,看看一幅画的之前和之后要做多少工作,看看一个被称为是艺术品的东西是怎么诞生的,先别拘泥于去追求这个风格那个主义呢,基本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本身就是给艺术品加分的因素了。
  我原来还在朋友那里看到过一本儿《日本乐器研究》,里面涉及到各种声学的知识,以及在这些知识的背后的日本文化,我还浏览过《录音学》《乐队配器法》等等,都是基础知识,前人经验的积累。相对于创作时思想的天马行空来说,这些是很枯燥的,但若不具备这些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就不能可成就出满意的艺术品来。写小说也是如此,与美术作品相比,小说作品背后的工作大多都是无形的,不必去探究某种材质的耐久性,但需要探究语言的持久性,不必去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去反复做某个极其枯燥的实验,但需要在文本的写作和练笔时反复的推敲自己到底是要表达什么而且是否表达出来了。通百艺而后小说,半个月前我和一个写小说的朋友喝酒的时候,他也同意了我的这个观点,在小说作品的之前和之后要做的事情我感觉只能比其他的艺术更繁复,因为文字艺术是纯意识纯精神的,如果对其他领域对社会不了解,或者知道得很有限,那么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就不会很结实很宽广。说出自己拿不准的话,我感觉这是文字工作中最忌讳的事情了。一个小说作者的所有水平都会展现在他所作的文字中,一个水平不高的小说作者,即使他的思想再如何高尖端,再如何正义伟大,他的小说仍不会是一件值钱的艺术品,如此也就不能抱怨中国如何读者如何了,花五十年种出来的白菜也一样永远不能变成是玉的。写作的语言实验,不管你是不是实验派或者先锋派,都是要经常做的,而且要多做记录,也要多看别人尤其是先人的记录,争取使自己的语言用起来踏实可靠,不要出现“鍚荼壼”之弊以落文襄公笑。
  艺术中的创造总是愉快的,而其基础之操练也总是繁琐枯燥的,慕树果然仅图食其甘味,而不顾植之辛劳,其妄何如?其谬也哉!

标签:

时间

星期一, 六月 16, 2008

时间

《聊斋志异》读后感

  看完了《全本新注聊斋志异》,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共三厚本儿,注解详尽,旁征博引,印刷精当,全书在注解中人称上有四五处错别字,一处标点错误,正文中有三四处句读上尚可商榷,一千六百多页的书能够做到如此,可喜可贺。
  在看此《聊斋》的时候,我常琢磨我们家阿花(我养的母猫)如果有一天也显了神通,豁然变成淑女,对我百般婀娜,对月骚雅,共赴阳台之下,爽成琴瑟之欢,嗯,我也享受享受野村高士的快乐。或许阿花本就出自龙宫呢,袖揣十颗夜明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摇曳春风无限绿,不剪床前几烛红。待我出远门时,有阿花望穿秋水,蹙断远山,呵,那我就算是折寿个几十年也心满意足了。当然,聊斋里说得更棒,那是把古文玩儿得很精到了的作品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转(zhuǎi)词,至少以后耍贫嘴的时候也可以略作铿锵了。
  从此书的注释中我总结《聊斋》中的典故多来自《论语》《尚书》《易经》《礼记》《诗经》《左传》《世说新语》以及唐诗宋词,据我的朋友说这些都是当时知识分子们必看的书籍,现在看很高明,在当时都是很普通的东西,就像现在人写文章多引时事、近代史、革命史、西方人物传记等等做典故是一样的。确实,不过《聊斋》里用典很活,一句话里可能用两三个典故,有些典故还是反其意而用之。那个“异史氏曰”里有几段儿是长篇赋体,有些是放在故事正文里的某判词某檄文里了,通篇对仗,句句有典,往往一篇儿这样的文章,其注解就有四五页,看起来倒是不累,而且是很兴奋的,有说风的,有说雨的,有说同性恋的,有说悍妇的,大多是从已有的典故里抽取某一个因素来进行发挥的。还有活用《诗经》,把《诗经》中的两首诗中的话给揉成一句来形成雅谑,这个都足可见蒲松龄的文学功底已不止于背书抄书,亦有评书在内耳。多加咀嚼,真可绕梁三日。
  我只记住了部分典故,因为这书很容易看,语言干净,状浮于形,不用太多的动脑筋绕弯子则故事的美妙奇巧毕现,所以看得很快,比看《圣经》要容易得多,看快了,我就不会刻意的去记什么具体的典故了,有些故事看完了就过去了,文章大概的轮廓、动作心里有些数了,也就过去了。所以我觉得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得再看几遍,学四书五经,看《聊斋》比看原文要轻松一些。我前几天心血来潮去书店找到一本儿《诗经通诂》,清朝人写的,就特想买,后来仔细翻了翻,就作罢了,我终归还不是搞八股文的料。如果在古代,我这样的恐怕连个童生都算不上了吧。古人只要考科举的都看四书五经,都读那几本儿书,这样也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如此确实很方便交流;而且那文化是深厚的,系统的,他们的交流也自然档次比较高了。如果放在现在,每个人都在读不同的书,同行之间都难得共同语言,再像《聊斋》那样用典,恐怕就知音杳杳了。也就因此,现在扒故纸堆的,不如关注近现代时事的,或许也不如看日本漫画玩儿电子游戏的,也不如搞中共党史的,也不如看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了。文化如此,其文也必如此,不能怪现代文人不够文,唯土壤支离难得茂树矣。
  从《聊斋》注解中还可以看出蒲松龄多写山东的事情,他家乡的事情居多,然后是安徽、江苏、河南、直隶、四川、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的事情,而且他文章中提到的人物有一部分是当时有名气的人,载入光绪版的《山东通志》了的,不是进士就是举人,这大概能够看出当时他的交游范围。在提到某地风物时,时间地点言之凿凿,确实是有记史的风范。嗯,以后如果组织一个“聊斋游”,去看看那些村儿那些庙,到江南找找“五通”,去青州访访“雹神”,一定会很有趣味性。至少我利用《聊斋》对山东的地理、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多少有了些了解。《聊斋》虽然多涉神鬼妖狐,不过其中的地理历史部分是不会错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当时的人们看了更加解颐更加解气一些。有不少篇章现在也是很解气的,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跟明末清初时候的比起来变化确也不是很大,并没有传说中的“翻天覆地”那么大。中国的文脉断了,其他的比如说贪官脉、悍妇脉、陋儒脉貌似还是很好的么。
  与四大名著相比,《聊斋》里没什么脏字俗词,不过在骂人的力度上好像更强一些,有一些就是随口说出来的话也被做成了文言,还特好听,平仄有力,语势彰显,这个我觉得是功夫,我还没看到有哪本儿书也能把人骂得这么好听的。文言确实是汉语的精华,我想就算白话文运动再深入搞它一百年,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文言的表达水准。四大名著里也涉及到了赌博、狎妓、斗殴等平民之事,不过能像《聊斋》这样写得有趣的地方不多,可能是字多了缠绵了也就是泄劲了吧。我问朋友为啥不把《聊斋》算进四大名著,朋友说《聊斋》都是短篇,四大名著都是长篇,或许是这么回事儿吧。
  《聊斋》的语言给我的感觉总是一个老头子在大笑着嘲讽世事,目光明亮,或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蒲松龄在讲述别人在自己的文集里记载的故事的时候,也用的是自己的语言,而且多会说谁谁谁的记载要更精彩这样的话,呵,这倒也让我想更多看看与蒲老同时代的人们的文集了。在第一册上有蒲松龄的画像,左手捋须,一双笑眼,此一垂然老者,耄耋之年,竟做出这么富有精气神的文章,人老心不老啊。联想《郑超麟回忆录》也是八九十岁的人写的文章,也是毫无老气,精神焕发,文章修养能如此,让我羡慕不已。
  我在看《聊斋》的时候常琢磨他这是怎么写出来的,在取材方面已经有很多考证了,我在这里说书写过程。《聊斋》里的故事虽短,不过都很复杂的,题材上重复的不少,但内容上却篇篇不同,即使是两三句话的小短文,蒲松龄也力求其叙述曲折和意境深远。我想这不太像是一笔挥就的,而且里面那些大段大段的赋文可能是另作的,放在文章中时根据文意小做修改。有些语言是日常的灵感给随手记录下来的,遇到适当的语境就直接拿出来使了;有些则是套话,这篇儿用完了那篇儿也用。而且《聊斋》语言在发音上很容易背诵,虽然我没有刻意的去背什么,只是觉得如果让我背某段或某篇,那些发音的平仄、韵律应该不会很难记。这使我感到这些小文章都像是反复加工过的,若要从中找到败笔,以我的水平来说是很难。好像蒲松龄在写《聊斋》的时候已经想好了要下很大的功夫来写,要争取让它流传甚广甚远。也有可能这本是当时文人的矜持,本是一个作文的习惯了。看朵渔的《禅机》中说张之洞认为自己的字儿以后定会流传,所以写字时处处留心,有一天给家里人留了一张便条就出门了,过了半个时辰又回来了,修改了便条里的几个字,来回看看,满意了,又重新誊写了一次,把原来的那个条子撕碎了扔掉,即又出门办事儿去了。
  蒲松龄作品除了《聊斋》之外还有他的诗集、书信集、文论集流传于世,只是我没有在书店里看到过,如果要对《聊斋》进行深入的理解,在蒲松龄身上做更多的工作,除了四书五经外,这些资料以及当时的县志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仅仅看《聊斋》的注也只能满足皮毛之需。尤其是他的诗集,在《聊斋》的注解有三次提到了某首诗详见其诗集上的某段自注。不知道现在是否有“聊学”或者“蒲学”,不过既然《聊斋》如此迷人,说不定我以后闲暇了会广收资料钻营于其中的。

标签:

时间

星期日, 六月 15, 2008

时间

王铮和他女友走了
把他家的猫放在我这里了
浑身黑条纹
据说是名贵种
为了争夺厕所昨天
他和阿花闹了一天
场面时而谐谑时而惊险
一直到晚上还在追跑
嗯,到现在这两位
都累了,睡觉呢
我的意思是如果这只猫
我且加它老幺(俄文叫“阿烬”)
大名叫吕布吧
阿花大名叫貂蝉
我的意思是如果老幺
在我家不惹事儿和阿花出得还好
我就不还给王铮了
我感觉王铮和他女友也不会调教
老幺明显被惯坏了没家教
我说他到我这里就军训来了
不过貌似王铮不会答应
到时候再说,三个月后绝育
老幺一直没叫唤
生气了的哈声也沙哑
睡觉跟死了一样
随便怎么折腾他都感觉
王铮和他女友一天到晚就是看猫
呵,我才不会那样儿呢
多没劲啊,它应该看我的

时间

星期六, 六月 14, 2008

时间

一会儿王铮过来
说要把他的猫带过来
放在我这里养一段儿时间
等他租了房子之后
在从我这里拿走
嗯,王铮的女友也过来
晚上他俩在这儿住
总之他怕麻烦我也怕麻烦
他为他女友牺牲不少
性欲耽误了天才

一般养猫的都溺爱猫
使猫缺少家教,脾性顽劣
如果猫到我手里
又不让我调教它
那就干脆不养算了
可知王铮除了溺爱猫
也溺爱他的女朋友
外面下大雨城里积水甚多
而且我们班车还坏了
来房山可谓几经辗转
如此还要耽误自己的论文
陪女友过来送猫也不知苦
我算着他们也不会长久
自打小宋之后,我对
牙医的品性就不希望啥了
哎,性欲耽误了快乐

时间

星期五, 六月 13, 2008

时间

这是在我们院网上看到的,比较到位了

关于《安全教育扑克牌》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的说明
作者: 出处:
日期:2008-06-12 13:30:01.0 浏览次数:25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探索工会工作与院安全教育的结合模式,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把安全教育融入寓教于乐的活动之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院工会决定制作两套带有我院特色的“安全教育提示扑克牌”,现将二套“设计方案”(草案)公开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
一.创意主题:强化安全意识 时刻不忘安全
二.设计原则:
1.在保留扑克牌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力求体现我院文化特色,注重安全教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2.按照扑克牌的四个花色(红桃、黑桃、梅花、方块)体现我院生产安全、保密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要素,表达方式分标识类、漫画类两种。
3.扑克牌封面、牌面和大小王的设计要体现我院院徽、院旗、院标、院精神等文化特色。
三.时间和要求:
1.征求意见时间,从公布之日起至六月底结束。
2.意见要具体,欢迎提供具体设计方案或当面交换意见。
3.投稿、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版发送到院工会,电子邮箱:wang7041@sina.com,联系人:王广健,联系电话:7041、8212。
4.投稿或建议请注明作者、单位和联系电话。

附件:设计方案(草稿)
[网络上ftp不很好用,如果想看这些方案(很专业的哈),可以找我联系 :) ]

时间

星期四, 六月 12, 2008

时间

嗯,又干净了
鉴于当事人不让在网络上多写
这个也就放一放
且说今天我问组长
是您让您学生翻译那段儿话的么
他说不是,是学生调研偷懒了
我说那就没必要修改那段翻译了
组长没说啥,今天改了一天
昨晚我改到了晚上两点
我看就是闲的
今天下午说又要报招生名额
我们组长都报了一个
填表的时候他说,我靠
还要填现有课题名称
咱们现在没课题啊,填啥?
哎……
一年半了,没课题

时间

星期三, 六月 11, 2008

时间

今天快下班的时候
组长看着我闲
说让我看看研究生的翻译
看看我和他谁翻译得好
我说我电脑破烂
长时间打开文本就会死机
丫前年就说要给我换电脑
直到今年也不换
每次用我机器上网
五分钟死一次机丫也忍受
这回还怪我懒什么的
说以你现在的水平
肯定翻译得比他强什么的
我觉得这事儿特无聊
什么玩意儿啊,有劲吗?
我接着调研自己的东西了
不过晚上回家还得看看
肏,丫又打一下午扑克

时间

星期二, 六月 10, 2008

同事作品

时间

因为砍掉了
甲级实验室和热室
于是需要填补
新仪器设备来保钱
而又不让加专用设备
只能用通用设备
其实这基地建设
早已让我索然无味
还不如看聊斋呢
下午组长一提
我装作没听见
组长那里在玩儿牌
他说你也好好动动脑子
哎,可算下班了

时间

星期一, 六月 09, 2008

时间

今天又去乌有之乡
我本是想在那儿
联系一个我自己的讲座的
他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搞讲座
这点不错,我跃跃欲试哈
嗯,不过我讲啥呢?
我想讲我的小说理论
这样就麻烦了,因为
我的理论和书本上完全不同
从术语到体系都不同
我讲完了之后他们一定会提问
一定会用那些书本上的理论
来刁难我的小说理论的
我看书都不是很多
结果就会闹得观众很不高兴了
还有就是我的理论一下午根本讲不完
一下午能够把表达理论说明白就不错了
而我的表达理论是基于小说的
又不能空白的讲表达
讲音乐、美术的表达我又不在行
怎么找也要给我一个礼拜的时间吧
我才能把我的表达理论说清楚
要让我讲一年表达理论更好了
给观众压缩饼干还不如不给呢
所以啊,我踌躇了一下
乌有之乡的店员倒是很客气
我说我再考虑考虑吧
讲完了观众听不懂就适得其反了
我不如再积累积累
这种群众课堂,我想
将来会慢慢的多起来的
嗯,不管这课堂多多多滥
我还是得为观众负责

时间

星期日, 六月 08, 2008

时间

昨天大吃猛聊
今天是端午
啊,这个是昨天三焦拍的
http://www.moobol.com/ms/1369/live136969.shtml
我感觉完全成了我的个人秀了
呵呵,其实是昨天我们确实是在讨论事情
我准备在我的新浪博克里搞摄影展
每天传一张相片儿
跟这里差不多,主要是
为了让大陆的朋友都看看

如此无忧无虑的吃喝玩乐
很久没如此过了
也可以安心看看书听听音乐
过几天放奥运假
这样的时间就更多了
不知道到时候是否还会有
这样的聚会这么多朋友聚侃
呵,好景总是不长的么

虽然现在不怎么写
不过我看文章的胃口倒是没减
尚能饭否?尚能饭

时间

星期四, 六月 05, 2008

时间

今天说来貌似忙
实则不忙,我还
看了几眼聊斋哈

这两天有人给我介绍对象
我说有人追我了
其他的就都暂免吧

嗯,晚上我去子华那儿
她给我做了顿饭
我去晚了,饭凉了
她等来一块儿吃
边吃边聊边逗她的猫

至少现在这样不错
每礼拜小聚一下
不劳神也不闹心
都随她,就挺好
看书喝茶也不会耽误啥

时间

星期三, 六月 04, 2008

时间

对艾晓明教授给地震捐款泼凉水的那篇儿文章,我的回复:

唐代赵蕤《长短经》:“范晔称:“夫人利仁者,或借仁以从利;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季文子妾不衣帛,鲁人以为美谈;公孙弘身服布被,汲黯讥其多诈。事实 未殊而毁誉别者,何也?将体之与利之异乎?故前志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校其仁者,功无以殊;核其为仁,不得不异。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 者,力行者也;强仁者,不得已者也。三仁相比,则安者优矣。””

一直觉得对于这个帖子,只有这段话可以说明白我所想说的。注意,此文中的“强仁”的“强”字读“qiang3,企仰切,抢音”,“勉强”的意思。南怀瑾曾 经把这句话解错了,后来我从周佐虞的《薪桂辨》里找到了正解。“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这两句已经是成语了,而后面的那句“畏罪者强仁”则很少有人引用,导致 成语的意思不完整,并且也导致很多人对“仁”的行为发生了误解,艾教授正是因为对“仁”的行为发生了误解才写出这些字儿了。

“校其仁者,功无以殊;核其为仁,不得不异。”,这句话说的是只要是“仁”的行为,效果都是一样的,至于“为仁”的思想出发点则各有异同。于是周佐虞先生把这句话引伸为“强仁亦为仁”。

“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者,力行者也;强仁者,不得已者也。三仁相比,则安者优矣。”这段话是比较三者的异同,最后说“安者优矣”,就说仁者的仁是“优”的,是最好的,同时也说明这三者都好。

南怀瑾先生对此句发生了误解,关键是这个“优”字在古文中怎么解,他得到了只有“安仁”是好的,其他两个都是不好的,这也就是艾教授的观点了。周佐虞先生 在《薪桂辨》中引经据典的论述“优”字的本义,并说明“三仁都好”。因为这个辩论是发生在两大学者之间的,而且意见冲突很大很剧烈,所以这个结论给我印象 很深。我看到这篇文章第一的反应就是找到范晔的这句话,呵,今天才在网络上找到。

至于范晔说的“故前志云”,我没有找到这个“云”是来自于哪个经典了。

一个人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儿,但这回地震时也硬着头皮捐款了,可能这个“捐款”的行为是很勉强的,甚至是违心的,但他和其他捐款的人所作的事情效果是一 样的,都是出钱了。就像阿坚说的,捐款里肯定有脏钱,有贪污卖淫贩毒来的钱,把这些钱捐给灾区了,脏钱也是钱,也同样干净的了。

时间

星期二, 六月 03, 2008

同事作品

时间

今天干得痛快
一直没闲着
中午睡了一觉
下午抽空还给朋友打了个电话
说话也利索多了
聊天儿也痛快
是比较在状态的一天

只是觉得右眼的
哪块儿地方肿了似的
睁眼闭眼的时候
就觉得胀疼得慌
也不跳,右眼跳灾
摸也摸不出肿块来
许是休息不好吧

mayacafe把那个六四的帖子删了
呵,很好
达到了打击的目的就消失
让他们连还嘴的机会都没有
心理战就得这么搞
明天他们过节,呵
孙子们,堵心去吧!

时间

星期一, 六月 02, 2008

时间

今天在网上说了不少六四
最后总结成了十个字
傻屄、撑的、活该、闹剧、人渣
嗯,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指责的

今天室里开会继续折腾
前两天的通知又一次变卦
而且要从新编写文件
后天交,是要写不少字儿的

今天和同事喝酒商量这工作
最后不知怎么说到了现代史
还是聊现代史比较过瘾
真想那些烂事儿都去他妈的

时间

星期日, 六月 01, 2008

时间

《郑超麟回忆录》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郑超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上下册,书厚字儿小,盗版,错别字平均每页都有,郑老如果还活着看见我这手里这两本儿书估计也会气死的。嗯,他是1998年逝世的,今年是他逝世十周年。不过盗版、错别字这些并不太影响我阅读,只是有些人名不太好对上号。郑老在回忆录里用的不少是曾用名,有些名字给出了其他名字的对照,从而我知道指的是谁,有些人名需要通读完这两本儿书之后才能确定。我对中共七大以前史了解不多,也是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的原因所在。比如此书说到中共托派四派统一的时候的事情,我是对照着王凡西的《双山回忆录》才当时人物谁是谁给搞清楚的,才知道王凡西在当时曾用过“王文元”这个名字。
  关于中共早期党史的记载此回忆录中只记载了一部分,是郑超麟亲身经历的那一部分,主要是上海和武汉的事情,也说到了广州、香港、福建、江浙、山东、安徽、北京、南京等地的历史,这些历史并不是很多了。此书中辨明了大量早期党史的细节问题、具体问题、人物事件的评价问题,通过这些详细的客观的有证据的记载,使我对中共有了新了认识,而且比较认同列宁托洛斯基的理论了。此书中涉及到政治理论问题的阐述较《双山回忆录》中的阐述要深入浅出,更有重点一些,其理论分析所占的篇幅比重较《双山回忆录》要少一些,更多的是真实事件的记载。此书的叙述很客观,虽然仍不能当作信使看待,当作者行文的严肃态度使我感到这本书记载内容的可信性是很高的,也因此是我收集的党史资料里,非原始资料类中价值最高的两本儿著作。
  关于中共早期党史如何,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在这里只印一段儿郑老的议论,这段议论是这两本儿书里给我震动最大的,摘自《陈独秀与鲍罗廷》: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统治者,以‘一国社会主义’为原则,抛弃了国际主义,只求苏联一国的利益,将共产国际变为苏联外交部的一个工具,只求各国共产党努力去保卫苏联,而非努力去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去建设自己的苏维埃共和国,即使有什么国家的共产党夺得了政权,那也只能做苏联的‘卫星国’。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自始就是这个目的。所以它来中国寻求友人,首先就去找吴佩孚,其次又去找陈炯明,这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找吴佩孚、找陈炯明不成功,于是又去找孙文。总之,它的目的是要在中国找到一个有实力的人物,扶助他们执掌政权,同苏联友好相处,不会侵犯苏联的东方边界。至于在中国建立共产党,那不过是共产国际的例行公事而已,起初并不重视。”
  嗯,我感觉《郑超麟回忆录》下册主要是就在论述这段话的正确性。我受震动倒不是因为这段话的内容本身,这两本儿书里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让我感到震动,不管是否与中共托派有关;而是这段话使我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种史诗的感受。如果把苏联、国民党、共产党看成是三个人,当然其中的关系转变是很复杂的了,它们之间的统治与反抗、斗争与合作都用象征的手法搬到舞台上,那将是很宏大的史诗了。郑超麟的这段议论给这个史诗补上了“缘起”,指出了三者的血缘关系,现在这部史诗在我头脑中基本上是完整的了,只是若让我写下来,恐怕篇幅会很大。我觉得不用苏联国共斯托这些有政治意味的名词,只用象征的手法来写,它会更有艺术效果的。或许我会写出来吧,至少这段历史的构架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写这个故事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
  说说我对郑超麟的感觉吧,我前两天写了一段儿,抄下来即可:
  “《郑超麟回忆录》我还没看完,越来越佩服他了,或者说是崇拜他。活的时间长啊!这是次要的。他的记忆里还特别好!这也是次要的。他那么大岁数了还能实话实说,说错了,就承认错误,这个最不易做到了。这说明他始终没有老过。老,只有卖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郑超麟不卖,仅看字儿的话,根本不知道他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会是个八九十岁的人了。这种修养有些人是专门研究的,而从郑超麟的回忆录中根本看不出他曾经专门修养过长寿的痕迹,可能身体健康状况提醒过他他老了,只是他好像从来没有在乎过,以至于从文字中看他好像是始终年轻的。难得的人生,同样是一个难得的人,如果没有活的时间这么长又记忆力好又实话实说不倚老卖老的人,那么对历史的研究将会更加更困难了。郑超麟不是那一辈人中最长寿的,最长寿的我想应该是巴金吧,不过我感觉他应是对历史研究贡献最大的一位了。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记不清就说记不清,这个我曾经也没有做到,不过我想以后我不会了。八九十岁的人都能那么放得开,我算个什么啊?而且郑超麟说真话多少是要背政治风险的,他晚年因为说真话对其他老革命的回忆录进行打假,还和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绝交了。这个说起来,事到临头要做到,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说真话是利于长寿的吧,因为对得起故人,也问心无愧。不知道,我瞎猜哈。(后面就是写我自己了,跟本文无关,我就不引了。)”
  对于历史的真实,郑老是锱铢必较的,原来我看史料的时候觉得模棱两可的话,我认为不会影响我对大概意思的理解,我就马马虎虎的过去了,以后又找到了更多的史料之后或许会又翻出以前看过的对比一下看看,不过这个“或许”的概率是很小的,大多是马马虎虎的过去了。或许是我置身事外的看历史,类似于看小说了吧。从郑老对某些历史细节的反复论述的劲头来看,很多语言现象特别像《圣经》,我不知道他是否看过《圣经》,那是同样不厌其烦的详细具体的著作。这是我在阅读中被感动的地方,高尚是自己做出来的。
  现在知道托派理论的人不多,知道郑超麟的人更少,前两天和一个同样对党史感兴趣的朋友吃饭聊天我说到了郑老,他说不知道这个人啊,我就推荐给他这两本儿回忆录看。原来曾经听说过西方很尊重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对《双山回忆录》和《郑超麟回忆录》的阅读,其中都引用了大量革命导师们的论述,我也对马恩列托思想肃然起敬了。说得很好,而且理论很紧凑很透彻,也很深,只是都心太急了,本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本是有自己的速度的,非要通过革命来推动着个轮子,就像为了更快的看到黎明而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一样,人工的,不自然,也荒唐。我感觉理解这个社会发展规律越是深刻,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就会越焦急越沮丧。有这个心自然是好的,可把理论用在现实中,我觉得仍要继续具体下去,而且不要怕绕远。中国托派始终不懈的保持着表里的革命纯洁性,这是他们高尚的所在,也是他们不成事之所在,相比之下毛泽东的腾挪盘活,大方向定了,就不顾及具体事件是否纯洁了,不稀罕那张脸面的去达到目的,倒是成事的本领。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臭不要脸是人生最高境界。
  毛泽东的很多思想从理论的角度上看和托派很接近,比如说不断革命论、国际主义、反封资修、对国共关系的认识等等,只是他很少上升到理论来说这些行动罢了,他也不一定会承认跟托派相似的,而且毛泽东也没看过托洛茨基的文件,他也不知道托派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中国非托派对中国托派的认识都是王明的那一套诬陷,毛泽东整托只是拿托派当个整人的借口罢了。
  通过看这两本儿回忆录,有些毛泽东、斯大林的行为,我现在也能够理解了。总的来说就是一句:党内民主是很重要的。

标签:

时间